首页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民俗文化
攀枝花市十大民俗文化
1.
盐边傈僳族葫芦笙
葫芦笙是傈僳族最喜爱的乐器,均由男性吹奏,葫芦笙由族人手工制作。唐.攀绰《蛮书.风俗》记载:南诏“少年子弟喜暮夜游迁侣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招呼”。证明唐代就有葫芦笙吹奏的历史。葫芦笙选用天然干葫芦作主体,在其腹部钻孔,插五根指母粗细约1—5公分的竹管,管内装有竹制或铜制 ,……
2.
摩梭婚礼
盐边县的摩梭人古代称为么些、磨沙夷。一部分是土著,另一部分是从云南丽江迁入,为纳西族支系。据史料记载,土著摩梭是攀西裂谷居住最早的民族之一,丽江迁入的摩梭为明末清初迁入的,现分散居住在盐边县格萨拉、永兴、国胜、共和等乡镇的部分村社。与泸沽湖摩梭族“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不同,盐边县的摩梭实行一……
3.
苗族绷鼓仪式
盐边县红宝乡的苗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绷鼓仪式。苗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万物有灵,尤其是死去的先人虽然人已故去,但灵魂仍在。他们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祖先是“善”神,对祖先寄予莫大的信任;视天地、日月、山石、水火等为神灵,加以祭奠。在祀祭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大的就是“绷鼓仪式”。活动期间要停止一切生产……
4.
笮山锅庄
盐边县古称“大笮”,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市东北部。全县辖16个乡镇,其中有7个民族乡和8个少数民族杂居的乡镇,居住着彝、纳西、傈僳、苗、回、傣、白等24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无论是高兴还是忧伤都喜欢用音乐舞蹈来抒 感,表达情……
5.
傈僳族弩弓制作技艺
傈僳族 弓有悠久的历史,明《景泰云南图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 ,猎取禽兽”。 由 身、 板、箭槽、 弦、 牙和 机组成,用坚硬的木料放在酿酒的包谷酵母中煮软折成弯形做成, 牙和 机用骨头做成, 弦用4股麻线扭成。使用时,把坚韧的 弦拉到 牙,箭放在 身箭槽内,瞄准目标后扳动 机,利用 板……
6.
苗族芦笙
苗族芦笙舞一般由2—8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把芦笙,边吹奏边跳舞,主要在婚礼、节庆、重大庆典时表演,分为二人组,四人组,六人组,特别庆典时有八人组。婚礼多为四人吹奏,有结婚曲、送亲曲、接亲调、烤酒曲等,庆典时有快乐曲、欢喜调、祝酒调等。吹奏起来,节奏鲜明、和声协调,旋律常以多声部同时进行,表现力非常丰富……
7.
苗族传统织布技艺
很久以前苗族实行的是男耕女织,一家穿的、盖的、铺的都是妇女担当,原来是把山上的野生活麻割回家晒干绑成捆,用木棒锤打麻杆到像棉花一样的线团,铺开(约3厘米厚)用麻线穿扎连接制成的麻布。后来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苗族地区,结合苗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祖祖辈辈的不断改进才传承延……
8.
狮子龙灯
改革开放前,以竹龙草龙编制龙灯狮灯,表演时- 上身沿街舞,围观者以水或用竹节装有 和铁纱的烟花喷射,狮灯在龙尾跟随。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红格街和附近各处耍龙舞狮,年过完,十五烧草龙求雨。改革开放后,村民组成龙队、凤队耍龙舞狮,由于制作竹龙草龙手艺失传,在外地购进几条竹龙,耍龙的技巧也随着耍龙人……
9.
浑浆豆花制作技艺
浑浆豆花是盐边县政府授予的盐边名菜之一,源于盐边广大农户,盐边人从古代传承至今,绝大多数都会制作,普及率很高。先将选好的上等黄豆泡胀,用石磨磨成浆,滤去豆渣,在锅中烧开,打去散泡,用盆盛少许熟豆浆备用,将石膏在火中烧白化成水,适量倒入豆浆内冷却,用竹筛紧压,去掉多余的豆水成豆花,把豆花用刀划成块,倒……
10.
金钱板
金钱板是四川汉族传统曲艺品种,表演者是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主名:金钱板,别名: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金剑板。它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加工,改革而成。金钱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可根据内容适当伸缩,两句一联。击……
走遍攀枝花市
四川省民俗与文化
盐边县民俗与文化
仁和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攀枝花市民俗文化
攀枝花市地名网
全部攀枝花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