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民俗文化
绵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金鼓条粉手工制作技艺
手工红薯条粉制作技艺,至清朝咸丰年间,就广泛流传于三台县金鼓乡及周边地区,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在民间留存着家家户户生产制作手工红薯条粉的传统习惯。金鼓手工红薯条粉制作技艺主要是以石磨和金鼓当地纯天…
揪揪会
“揪揪会”在三台县立新镇、黎曙镇、三秀乡,中江县黄鹿镇、双凤乡,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关帝镇等镇乡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传承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远近城镇乡村中的男女老幼、青年妈妈都要带…
龙抬头
据传陕西布龙地师名廖道,自陕西“龙尾山”布龙至此,确认此地是龙头山脉。在山脉正点处压了一枚穿眼铜钱为记。不久当地又有一布龙地师名侯道也布龙至此,又确认此地山脉是龙头,在正点处插了颗金针为记。廖道从陕西…
云台观庙会
云台观庙会指产生并盛行于云台观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朝拜活动,每年规模较大的会期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三月初一、五月十八、六月十九三个时间点,分别称之为祖师会、城隍会、观音会。一到会期,来自四面…
婚嫁习俗(三台)
哭嫁是通行于潼川各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其普遍形式是新娘在出嫁前,以唱歌的方式抒发伤别、哀怨甚至悲愤的情怀。哭嫁作为特殊的婚礼习俗,其结构完整,演唱灵活,内容丰富,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哭嫁因为有一定的韵律,…
磨刀会
三圣宫“磨刀会”是长期盛行于世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朝拜活动。相传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关、张三圣是在三台县新德桃园坝举行的结义仪式,历史上称“桃园三结义”。而张飞又有“上午载树,下午遮荫”的…
灵峰寺庙会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本境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织…
吴氏宗族祭祖仪式
吴氏宗族主要分布在三台、中江、射洪、梓潼等周边市县,距福建龙岩迁来四川安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周边市县已发展到5万余人,吴氏宗族祠堂座落在三台县西平镇兴盛街社区凯江沿岸,依山傍水。吴氏宗祠规模宏大,保存…
马祖寺庙会
1、到寺外山林和鲁班湖区“放生”,保护生态环境;2、耍龙灯、舞狮子、打莲箫、摇彩莲船;3、吹唢呐、敲锣打鼓、鸣鞭炮;4、念佛诵经,敬香烧纸,纪念马祖。…
火龙(三台县郪江镇)
“火龙”是指距县城22公里处的乐加乡场镇和距城45公里的国家级文保单位郪江汉墓群、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喜迎新春、祈求平安的特殊制作表演艺术活动。人们仿龙的形状,用纸竹扎成作为道具的…
花花锣鼓(三台紫河)
我地民间花花锣鼓据先辈口头传说出现于明清时代,清末极为流行,民国时期家喻户晓。建国初期,农村也还依旧盛行,多以姓氏或农村院落情趣者各自自然成组,自玩成趣,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很有韵味的中国乡间打击乐曲系…
江河号子(涪江号子)
在涪江流域(绵阳至重庆合川)木船航运时代,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为了协调步伐和鼓舞士气,船工们就在号子声中掌握行进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逐渐形成了“涪江号子”。随着行船…
建中高跷狮灯
建中高跷狮灯是四川省三台县很有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至今已有170多年的传承历史。传承到现在已是第九代传人。高跷狮灯表演分地狮表演、高跷表演、高台表演、高杆表演,同时都附带些武术杂耍。道…
郪江镇城隍庙会
城隍庙会指产生并长期盛行于郪江场镇王爷庙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朝拜活动,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八日举行。一到会期,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到王爷庙顶礼膜拜,祈福平安,规模宏大。其主要活动形式为团体…
梓潼民歌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花朵和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梓潼民歌,是梓潼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花朵,它活跃于广大城乡,有很强的生命力,为群众所喜爱,是群众生产劳动、生活、…
走遍绵阳市
四川省民俗与文化
安州区民俗与文化
梓潼县民俗与文化
北川县民俗与文化
三台民俗与文化
涪城区民俗与文化
平武县民俗与文化
盐亭县民俗与文化
江油民俗与文化
游仙民俗与文化
全部绵阳市民俗文化
绵阳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