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遂宁市民俗文化
遂宁市民俗文化介绍
观音福锦
观音福锦手工编织工艺起源于汉三国时期,繁荣于唐宋,兴盛于清朝。该工艺从一般的织锦工艺发展到具有独特的编织工艺,历经数百年。福锦用天然丝线为原料,以传统的复杂的打结方法编织而成。经过点图、配色、染纱、上…
蓬溪石雕
蓬溪石雕自唐朝建县以来,地处古巴蜀国分界线,历史艺术积淀丰厚,石雕、木雕工艺遍布民间特别是蓬溪县九建工程公司雕塑工程队的泥脚杆师友和弟子。他们先给土石匠学后跟广石匠学,先学浅镂,再试深雕。采用高浮雕、…
遂宁叫卖调
“遂宁叫卖调”是叫卖调和叫买调的统称。本土的零商小贩、流动匠人、荒货客,以及馆店吆厮等,在从业活动中,为了吸引、招揽买主、卖主,对自己的叫卖(买)语言,不断进行声调节奏的加工美化,逐渐成为了歌唱性的叫…
遂宁坐歌堂
在遂宁市的古巴国与古蜀国结合部的村落中,流传了数千年的婚嫁歌“坐歌堂”,又名“陪十姊妹”。“坐歌堂”的婚嫁仪式程序多而隆重。其持续时间,富家十来日,穷户三几天。一、开声新娘开始哭唱双亲及家人。二、陪耍…
通家山女儿碑庙会
清代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残部王沫乘机害民。烧杀抢掠,直逼射洪青果寺范家湾,欲强占陈秉乾之女满姑为妻,姑以保全父母、乡民为条件,假意顺从。当到通家山时,姑想到父母、乡民已得救,誓死不从,殉节身亡!民感姑…
桃子龙舞
桃子龙舞是遂宁优秀的民间舞蹈,清明及更早时期,桃子龙舞只限于朝山拜佛和民间祝寿活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初,桃子龙舞开始参加春节期间的街头表演和民间祝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桃子龙舞逐渐走向文艺舞台,成…
徐氏泥彩塑
“徐氏泥彩塑”主要传人徐兴国,自幼随父徐得亲学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其父徐得亲是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三台洋溪人),罗体成(蓬菜镇草西街人)关门弟子,时民间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美誉。“徐氏…
大英深钻汲制技艺
大英卓筒井深钻汲制工艺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卓筒井古老的深钻汲制工艺沿袭了宋代钻井、制卤、晒卤、(滤卤)、煎盐的制盐工艺流程,堪称华夏一绝。一、…
泥脚杆花生
“泥脚杆”牌系列花生以精选花生为主料,采用祖传秘方和现代科学技术精制而成,生产工艺独特,产品香脆、可口、化渣,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赠送亲友的绿色佳品。“泥脚杆”花生先后获得“遂宁市消费者喜…
东禅镇唢呐
东禅镇唢呐东禅镇唢呐兴起于清乾隆初年,传承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辅以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不拜师也不收费,主要是交往比较密切的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传承关系。近年来,东禅镇唢呐与时俱进,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相结合…
白马镇毗卢寺庙会
白马镇毗卢寺庙会毗卢寺位于四川遂宁安居区白马镇西面5公里,为广德寺分寺。毗卢寺于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安居区唯一的一处省保单位。毗卢寺自建寺以来,民间传说毗卢寺…
分水镇石工号子
分水镇石工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原汁原味,别具一格。在打石、撬石、抬石的劳动过程中,在用石头铺路、修桥、筑堤、筑坝、建造房屋时,人们都在哼唱或吆喝。这种号子的种类繁多,可达一百七十余…
打围鼓
打围鼓打围鼓有称“玩友”。工余饭后或红白喜事,邀约或邀请“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玩坝或茶馆举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
龙灯舞
龙灯舞为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据说始于汉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龙灯。龙形品种多样,有“彩龙”、“火龙”等。彩龙龙头五彩缤纷,龙身以各色软段制成,约9制10余节,造型精美…
蓬莱大乐
蓬莱大乐2007年,蓬莱大乐被正式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蓬莱大乐”作为巴蜀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巴蜀文化精品”、“东方神乐”。…
走遍遂宁市
四川省民俗与文化
安居区民俗与文化
船山区民俗与文化
蓬溪县民俗与文化
大英县民俗与文化
射洪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遂宁市民俗文化
遂宁市地名网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