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
>
普洱市民俗文化
普洱市十大民俗文化
1.
佤族阿曼服饰
佤语“阿曼”是各种官人的总称。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
2.
基诺族的阿西服饰
基诺族传统服装的共同点是用自制棉土布,而且布织好缝衣前要用米汤浆过。基诺族的阿西、阿哈、乌优的服饰(包括头饰)各有不同。这里仅以阿西的服饰作介绍。头饰,男子以丈余长的黑布缠头,青年把绣有月亮花纹图案的一方露于右方;女子头戴白色坚线对折尖顶的三角形帽,帽沿略做向外翻卷,以尖顶上的黑条文为中,帽子两侧下……
3.
拉祜族服饰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人口约434000人。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拉祜族男子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喜欢佩刀,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拉祜族妇女服装……
4.
澜沧拉祜族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威远厅志》之二载“倮黑鲠直……男女杂……
5.
佤族织锦技艺
“筒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文章,那是阿佤山的民谣,那是与生命相依的古歌。”一针一线,藏着佤族人民的古往今来,记录阿佤山的前世今生。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形式多样,主要以黑、红为主色,黄、绿、白、蓝相间,粉色、棕色为辅助色,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下的一道道彩虹。融入了绿水青山、……
6.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拉祜族葫芦笙制作工艺在拉祜族聚居区十分普遍,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嘎乡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芦笙制作较精细,主要工具为6~7种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坚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酸蜂蜡和……
7.
西盟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等佤族地区。在西盟佤族佤语中,“司岗”是“石洞”、“洞穴”的意思,“里”是“走出”、“出来”。“司岗里”即“从石洞里出来”。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司岗里》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考,但从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佤族家庭中口传家谱的父子连名……
8.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普洱茶贡茶的制作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但是贡茶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全部依靠……
9.
孟连县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孟连县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孟连傣族土陶制作工艺流传于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展村芒养寨。制陶工具有木拍、花陶拍、卵石、-等。原料是当地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主要产品包括厨具类的土锅、水壶、陶罐、陶瓶、陶盘等,家居类的花瓶、花盆和赕佛用的灯盏……
10.
拉祜族库扎节
库扎是拉枯语音译,为度年的意思,是云南省西南山区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节期四、五天。节日第一天清早,当外寨来过节的亲人放响火枪时,人们迅速集中,敲着鋩锣、象脚鼓到寨门迎接。当主客队伍汇合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来客敬酒和往身上撒米,以示祝福。尔后人们先到村中负责宗教事务的安占家,……
走遍普洱市
云南省民俗与文化
西盟县民俗与文化
澜沧县民俗与文化
孟连县民俗与文化
景东县民俗与文化
宁洱县民俗与文化
思茅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普洱市民俗文化
普洱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