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民俗文化
咸阳市民俗文化介绍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茯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唯一具有发花工艺的发酵茶,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其中所含金花是有益人体健康的“冠突散囊菌”,属国家二级保护菌种,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养生功效。因其功效与中药土茯苓有异曲同工…
劝善和劝善经
劝善是旧时民间以说唱为形式的进行道德宣传的一种活动。劝善经是劝善者说唱时所用的脚本,主要以道德宣传为内容。宣扬并歌颂忠信,礼义、仁爱、忍让、孝悌、温良、慈善、节俭等品德,揭露鞭挞欺诈、贪婪、淫邪、凶恨…
咸阳秦风剪纸
咸阳秦风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纸所不同的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决定了咸阳秦风剪纸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质,其富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的民俗学、文化史、艺术…
端午香包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这是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农历五月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关中人爱把菖蒲、艾叶悬挂在门上,家家户户喝- 酒,吃棕子、油糕、绿豆糕。挂菖蒲…
面条待客风俗
陕西关中及关中以北吃面食较多,因此面条的花样百出,如剪面、扯面、干面、喜面等,其中它的一些做法、地代表礼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团面:在家人如丈夫或儿子出远门时,全家人一齐吃这种面,表示给外出的人祝…
关中民谣
关中民谣多流行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农村地区,一般是由长辈或者儿时伙伴间的口传心授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时代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笔者有幸收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关中渭北乡村的一些民谣,细细品味…
八跨五席
民间宴席习俗。即行菜八道,坐菜五道,故名。流行于长武县等北部城乡地区。讲究有一道安席的压桌菜——品盘,由垫菜和表层两部分组成。前者多为面皮、多种凉菜和拆骨肉条,后者为猪腱子肉、耳蹄肝肠之类,顶部撒上各…
女婿会
民间传统古会。又称亲戚会。流行于秦都区渭河南岸。农历六月初五至七月底举行。每次会期一天(多选单日),有100多个村庄参与,轮流坐庄。至时逢忙罢,各村居民满怀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精心准备走亲戚会。买来各…
木匠歌
民间歌谣。流行于礼泉县史德镇。工匠俗称匠人,旧时最常见的为木匠和泥水匠。泥水匠多盖房,砌锅灶让、炕,而木匠以门窗家具、棺木打造为主。木匠讲究用斧,有“千日斧子百日锛”之说。家具竣工时,要留一点尾巴,意…
祈巧歌
民俗歌谣。境内各县都有。淳化县《祈巧歌》云:“巧娘娘,祈巧来,红桃绿枣摆出来。姐妹围成一圈来,快把巧娘迎下来。递把剪子你铰来,递把尺子你量来。五色彩线送得来,教咱描凤绣花来。千句万句为祈巧,请把巧手传…
安谷芯子
据咸阳县志记载:“在封建社会里,这里是祭祀社稷的地方。社:即土神;稷;即谷神,土能生谷,故能养万民。因村安在社稷处,故名安谷村”。安谷村村名的由来已为我们了解安谷芯子的渊源开启了大门。因为祭祀本身就是…
咸阳“高尔夫”—— 打“尜”
西方的高尔夫盛行已久,众所周知,但咸阳也有自己的高尔夫——打“尜”,却鲜为人知。打“尜”这项体育竞技项目属于民间流传,具体起源暂无从考证。它是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东起长安,西至武功这一区域非常流行的一…
咸阳社火
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
拉犟驴
流行于我市永寿县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清乾隆年间蒋基编篡的《永寿县志》记载:“乾永古朴无杂戏,每逢佳辰令节,酒礼肴核;各从其便,家人父子各尽其欢,惟元宵社火扮演故事、船灯、竹马、采茶、秧歌,近今始有…
咸阳秦腔
秦腔是咸阳主要剧种,又名乱弹、桄桄子、梆子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的板腔体戏曲。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
走遍咸阳市
陕西省民俗与文化
武功县民俗与文化
永寿县民俗与文化
秦都区民俗与文化
杨凌区民俗与文化
泾阳县民俗与文化
礼泉县民俗与文化
乾县民俗与文化
三原县民俗与文化
旬邑县民俗与文化
长武县民俗与文化
渭城区民俗与文化
淳化县民俗与文化
彬州市民俗与文化
兴平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咸阳市民俗文化
咸阳市地名网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