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汉中市民俗文化
汉中市民俗文化介绍
藤编(汉中藤编)
汉中藤编制品是汉中传统的工艺制品,由于汉中山区野青藤资源甚多,采割后经水煮、剥皮、漂白后,编制成各种藤制品,主要有坐椅、六棱八仙桌、屏风、书架、盘、筐、篮、箱、沙发、柜、躺椅、提箱、果盒等;编制图案多…
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以 制作的烟火爆竹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爆竹记载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书中描写了鸡鸣而起时,先在庭前爆竹,以避恶鬼的习俗。当时所谓的…
镇巴苗舞
傍晚,漫步在镇巴苗乡广场上,眼前便浮现出五彩缤纷的灯火,只见身着五颜六色苗族服饰的少男少女们,手拉着手,围成里外三个大圈,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这便是镇巴赫赫有名的百人苗舞表演。精湛的表演,不时引来南来…
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略阳县白雀寺、荷叶坝、横现河、马蹄湾、白水江等地,流传着一种带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间舞蹈羊皮鼓。羊皮鼓舞离不开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独特风格和动…
羌族建筑
羌族建筑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材料以石材为主,与汉族建筑以木料为主,罕用石材、追求“盛德在木”的基本原则大相径庭。羌族建筑融合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汉族的窑洞式和干栏式建筑的…
羌族音乐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陕西宁强等地,约30多万人(2000年统计)。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字。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
羌人婚嫁习俗--破阵子
宁强大巴山区,是古羌人的栖居之地,经历过数百年历史变迁,现今大部分居民仍为黑衣羌后裔。在他们的嫁娶习俗中有着浓厚的羌族遗风和独特的情趣,“破阵子”就是其中的一种。“破阵子”通常是女方摆阵,男方破阵,只…
羌族民歌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酒歌…
锣鼓草
“锣鼓草”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
汉中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
洋县民歌民谣
民歌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也有二句、六句、八句的。分为独唱、二重唱、盘山歌等类型。唱法有四种:1、固定曲调。多为高腔演唱,曲调不变,歌词可改。如《这山望见那山高》、《担水号子》、《三月麦子四月黄》等。2、…
汉中话
简介汉中位居陕西省西南部,毗邻关中、四川、重庆、陇南,遥望湖北,北横秦岭,南卧巴山,汉水中流三千里到汉口。简言之,汉中就是两山夹一川,南北过渡地带。因此这就决定了汉中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于复杂性。“亦秦亦…
认干亲
认干亲,俗称拜干爹干娘。这是两家交情深厚的表现,一旦拜了干亲,就意味着交往关系不同一般,永远相帮相扶,同甘共苦。但在婴儿时期认干亲,却又另一目的。旧时人们宿命论思想蔓延,婴儿落草后常请阴阳先生算命.若…
扫五穷
扫五穷,又称扫五魔,扫五群,即扫除邪、怪、灾、病、贫五种魔群,是一种鲜见的民俗现象,它只发生在中国汉水上游的汉中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城固、西乡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由社火会出面,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
洋县碗碗腔
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
走遍汉中市
陕西省民俗与文化
勉县民俗与文化
汉台区民俗与文化
城固县民俗与文化
留坝县民俗与文化
洋县民俗与文化
西乡县民俗与文化
镇巴县民俗与文化
宁强县民俗与文化
南郑区民俗与文化
略阳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汉中市民俗文化
汉中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