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市民俗文化
庆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环县兴隆山庙会
兴隆山在环县俗称东老爷山,其无量祖师庙宇,约修建于明朝中叶,后经明、清、民国几代几次大规模修缮,2008年环县又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所在地也称兴隆山公园。因兴隆山处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素有“鸡鸣闻三省…
环县兴隆山砖雕
兴隆山的建筑砖雕图案是部形象化的史书。从兴隆山砖雕的表现和在建筑物上的使用布局来看,一是砖雕本身从构图到制作都十分精细,就使用布局来看,最明显的特点是密集、繁琐。这些特点反映出清代图案艺术的文化走向,…
环县兴隆山壁画
在我国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儒、释、道三教各流的历史进程沿续近千年,其间有曲折变化,但三教合流混同的总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环县兴隆山以道教无量祖师为第一尊神,因此其壁画也以描绘道教神话故事为主,儒、释故…
环县婚俗仪式
新石器时代,环州(环县古称)地域即有了“夫妻之道”,从周祖移居凤城庆阳开始,环江流域便有了男婚女嫁的礼仪,先秦两汉时,婚礼逐渐完毕,唐宋之时(公元618-1279),婚礼习俗基本形成,并绵延至今。主要…
环县追远仪式
追远是为逝去多年的亲人进行超度的一种仪式。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转化为对亡者的超度,借此来慰藉心灵。环县本地的追远仪式更多体现了道教文化,所以可以肯定,这种追远仪式也和道教同时产生在东汉时期并成熟并固定…
环县刺绣
据考证,刺绣的发生、形成期在黄帝时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裳绣”时期。从民俗节日的民俗心态理念推演,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香包)的习惯约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明清时期是环县刺绣内容的丰…
洋芋拨拉
洋芋拨拉在宁县某些地区也称“洋芋疙瘩”,属于农家特色菜。做法简易,醇香可口。首先用刮刀把洋芋皮刮掉,用水淘净,切成细条状或用叉子叉成小而细条状,每一根洋芋条上都裹上一层面衣,尽量不粘糊在一起、根根分明…
宁县麻花
麻花,在宁县本地又叫“麻糖”,麻花是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有甜、咸两味之分。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
宁县炉齿馍
宁县炉齿馍属于宁县一种特色小吃,因为经过特别工艺加工后,其形状酷似炉齿而得名。炉齿饼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其制作历史可以远溯于周代,当时的人们能够燔黍,即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现代的炉齿饼就是由…
宁州高跷
“高跷”在本地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
宁县剪纸
在宁县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窗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市处在大西北的东部,黄河中上游流域的气候环境和山川、塬峁、丘陵、山梁、峻岭相互错落的自然环境不但适应各类生物生存,更适宜于农、牧、林等生产活动,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地处董志塬腹地的庆阳市西峰区…
庆阳民歌
庆阳曾是先周远祖公刘教民稼穑,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是周代遗俗与原始多民族文化相互冲撞融合之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反映老百姓思想感情的民间艺术——民歌。远在我国…
西峰祭祀纸扎制作技艺
纸扎指的是用纸张扎成花簇束扎之类的艺术品。西峰祭祀纸扎是专门用作丧祭、三周年、迁茔、追远等民俗活动的祭奠品,源自先周祭祀活动中的“载燔载烈”,承袭了远祖的火崇拜观念,整个艺术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
民间手工编结技艺
西峰区古为女娲族·轩辕氏活动的摇篮地,又是中国农耕文化开创者公刘故里,周王朝创业的发祥地。俗称“陇东粮仓”的董志塬曾是“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开创农耕文化的源头地。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围绕农耕活动所产生的手…
走遍庆阳市
甘肃省民俗与文化
环县民俗与文化
宁县民俗与文化
合水县民俗与文化
镇原县民俗与文化
庆城县民俗与文化
西峰区民俗与文化
正宁县民俗与文化
华池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庆阳市民俗文化
庆阳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