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民俗文化
湘西州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
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分布在永顺县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坝、万坪等乡镇。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
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是古丈县各族人民经过无数代人艰苦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制茶工艺,从而使毛尖茶色、香、味俱佳,饮誉海内外,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畅销世界各地,为古丈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酒鬼酒酿制技艺
酒鬼酒酿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湘西北酉水流域的考古发现,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它起始于春秋战国,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唐宋,成熟在明清,并臻于完美。千百年以来,一直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普及面最广、影响最…
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
保靖松花皮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布在保靖县的碗米坡镇、迁陵镇、普戎镇、比耳镇、-乡、涂乍乡、毛沟乡、清水坪镇、野竹坪镇、清水乡、阳朝乡、复兴镇、大妥乡等土家族聚居的乡镇以及周边邻近的永顺县、花垣县、龙山…
苗族“赶秋节”
“赶秋节”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云:“节秋以立秋日行之……”“赶秋节”源于何时,尚无文字记载,1940年民国保国科学院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载:“…
苗族团圆鼓舞
苗族团圆鼓舞流行于古丈县河蓬乡民族传统舞蹈,产生于汉代之前,源于苗族古代祭祀活动。据《古丈坪厅志·民族卷》记载:“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或棉线(当今也有用…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苗族银首饰种类繁多,分为大件、中件、小件三大类。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
湘西苗族服饰
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及风格多样。湘西苗族支系多达20余个,服饰成为划分支系的外在标志。湘西地区苗族女 饰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湘西苗族服饰分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庆的礼服,便装为日常生活中的穿…
苗画
湖南省保靖县,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苗画,起初只是作为苗族刺绣的花样稿,包括服饰、被面,床帘、门帘、堂帘、床檐、壁挂、佩饰等各个方面,其渊源与苗族绣花一样可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身习俗。20…
湘西苗族挑花
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是苗族妇女娴熟的手工技艺。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布,织的布叫…
凤凰苗医药
苗族医药始于部落联盟时代,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辩物》对苗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述。《中国苗族通史》、《凤凰厅志》、《永绥厅志》、《乾州厅志》以及中华民国社会科学院著名民族研究学者芮逸夫,纯凌声合著的…
家族婚嫁歌
家族婚嫁歌(古丈县)土家族婚嫁歌,俗称“哭嫁”,又名出嫁歌,土家语叫“毕基卡锉柱祭”。是一部土家族妇女在千百年来的婚俗活动中、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的抒情叙事长歌。它主要流布于湘、鄂、渝、黔等省市的土家族…
土家族舍巴日
土家族舍巴日是土家族的特有节日,是湖南省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土家族舍巴日是苗族、…
土家族过赶年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要过“赶年”,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土家族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过二十九日;如腊月小,则过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
走遍湘西州
湖南省民俗与文化
凤凰县民俗与文化
龙山县民俗与文化
吉首市民俗与文化
永顺县民俗与文化
花垣县民俗与文化
保靖县民俗与文化
古丈县民俗与文化
泸溪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湘西州民俗文化
湘西州地名网
搜索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