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慈溪市民俗文化
慈溪市十大民俗文化
1.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古时统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自东汉开始至宋,延续千余年,有10多道工序,从选土、拉坯、修坯、上釉到烧制,全凭手工艺人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为了保护和光大越窑青瓷传统烧……
2.
上林湖传说
上林湖坐落在富饶的浙东三北平原上。水域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00立方米这里原是汉代贡瓷的烧制地――越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上林湖的故事也像湖边15公里曲线上俯拾即是的宫廷秘色瓷片一样精彩。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故事,诸如狮子白象保护上林湖与王母娘娘周旋……
3.
草帽编织技艺
清乾隆年间,宁波古林的蔺草帽编织技术传入长河,逐成当地妇女的主要副业,并于数年后风行于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获得巴拿马世界出口展三等奖,1917年被浙江省政府荣称草编之乡。1923年从菲律宾引入金丝草编织草帽成功,至此益发兴隆,编织技术更是进一步提高,民谚云:“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和……
4.
横河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剪窗花,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来的一种手工艺品,据资料佐证,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剪纸艺术就达相当水平了。横河剪纸出现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历史上移民较多,故此其剪纸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南方的细密精巧、北方的概括粗犷等特点,以阳剪与阴剪和剪与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有着……
5.
横河杨梅加工技艺
《余姚县志》载:杨梅“产烛湖山者,其中曰荔支、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烛湖山的所在地在慈溪横河镇,北宋时已经有人工栽培杨梅。烛湖山杨梅在明代就享盛名,它果形大,刺光密,赤色,核微扁,味极甜美,乃果中之珍品。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烧酒杨梅、杨梅饮料、杨梅干红、杨梅蜜饯等。它还含有大量杨梅素(即杨梅黄酮……
6.
慈溪面塑
面塑就是用面粉或米粉等为原料,制作各种造型的糕、团、饼等食品,申报者张仁杰为当地面塑制作艺人,当地人称呼为“糕团师傅”,从祖上算起至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五代人都是开设糕团食品店的,迄今历经150多年了。旧时,面塑主要是象征着吉祥、温饱、和美的一种祭祀供品、庆典用品和送给别人的礼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供人……
7.
越窑青瓷瓯乐
古代人称青瓷茶碗为“瓯”,以此作乐器击打成音乐的则称为“击瓯”或“瓯乐”。慈溪上林湖的“越窑青瓷瓯乐”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也就是说,早在那时,“越窑青瓷瓯乐”乐器(器皿)的烧制和以此进行的音乐演奏,已经是当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了。后历经商、周、秦、汉而盛行于唐宋,并涌现了诸如郭道源、……
8.
慈溪传统家具制作技艺
弘扬传统清明家具基础上,领进高档木材,改进民间纯手工制作过程,制作出既有古典味,也有现代人喜欢的家具,而不失古代工匠们的精神。……
9.
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清代、民国时期,慈溪三北一带的古建筑大部分房屋都是木结构。全木榫卯结构的建筑,结构合理、科学,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而且使用寿命超千年都屹立不倒。江南古建筑代表作宁波保国寺最具有典型的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张定丰、郭永尧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大木作建筑,建造了仿中国……
10.
姚北滩簧
姚北滩簧起源于清中朝的坎墩伍家板桥一带。由于滩簧在一开始的阶段演员、道具简单、演出的内容也相对较为粗俗,顺口溜、俚语甚至乡间野话等都为演员采用,为了生存,姚北滩簧后来有了重大改革,主要争取到社会名士参与剧本写作,一改低级趣味的内容,也慎用男欢女爱的段子。……
走遍慈溪市
宁波市民俗与文化
鄞州区民俗文化
奉化区民俗文化
象山县民俗文化
余姚市民俗文化
宁海县民俗文化
北仑区民俗文化
慈溪市民俗文化
海曙区民俗文化
镇海区民俗文化
江北区民俗文化
全部慈溪市民俗文化
慈溪市地名网
全部慈溪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