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慈溪市民俗文化
慈溪市民俗文化介绍
慈溪传统家具制作技艺
弘扬传统清明家具基础上,领进高档木材,改进民间纯手工制作过程,制作出既有古典味,也有现代人喜欢的家具,而不失古代工匠们的精神。…
姚北滩簧
姚北滩簧起源于清中朝的坎墩伍家板桥一带。由于滩簧在一开始的阶段演员、道具简单、演出的内容也相对较为粗俗,顺口溜、俚语甚至乡间野话等都为演员采用,为了生存,姚北滩簧后来有了重大改革,主要争取到社会名士参…
老虎鞋制作
“老虎鞋”又称“老虎头鞋”、“虎头鞋”,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手工工艺鞋。“老虎鞋”制作技艺早在明清时期就流传在慈溪一带民间,当时慈溪大古塘一带制盐所产生的废气导致环…
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清代、民国时期,慈溪三北一带的古建筑大部分房屋都是木结构。全木榫卯结构的建筑,结构合理、科学,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而且使用寿命超千年都屹立不倒。江南古建筑代表作宁波保国寺最具有典型的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
红铜炉制作技艺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清朝红铜炉制作艺术分布在全国各地。至今全国手工制作红铜炉师傅罕见。手工制作红铜炉技艺现在只在观海卫一带还有郑飞民艰难传…
承古轩古乐
承古轩古乐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慈溪、镇海、余姚的三县北部一带,故称“三北古乐”。尤以慈溪观海卫为中心、历代相传几百年。据考证“三北古乐”早在明洪武年间传入慈溪,深受百姓欢迎。承古轩古乐主要有三大类:即“古…
越窑青瓷瓯乐
古代人称青瓷茶碗为“瓯”,以此作乐器击打成音乐的则称为“击瓯”或“瓯乐”。慈溪上林湖的“越窑青瓷瓯乐”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也就是说,早在那时,“越窑青瓷瓯乐”乐器(器皿)的烧制和以此进…
上林湖传说
上林湖坐落在富饶的浙东三北平原上。水域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00立方米这里原是汉代贡瓷的烧制地――越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上林湖的故事也像湖边15公里曲线上…
三北小锣书
三北小锣书,原名三北唱新闻,源自旧社会在外做长工的农民,在休闲时以一碗一筷作伴乐,自编自唱一些生活顺口溜、从而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形式,相传已沿袭了很久。后来,观城、坎墩艺人沈云卿、柴高夫等在演唱时…
慈溪面塑
面塑就是用面粉或米粉等为原料,制作各种造型的糕、团、饼等食品,申报者张仁杰为当地面塑制作艺人,当地人称呼为“糕团师傅”,从祖上算起至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五代人都是开设糕团食品店的,迄今历经150多年了。…
横河杨梅加工技艺
《余姚县志》载:杨梅“产烛湖山者,其中曰荔支、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烛湖山的所在地在慈溪横河镇,北宋时已经有人工栽培杨梅。烛湖山杨梅在明代就享盛名,它果形大,刺光密,赤色,核微扁,味极甜美,乃果中之…
横河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剪窗花,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来的一种手工艺品,据资料佐证,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剪纸艺术就达相当水平了。横河剪纸出现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历史上移民较多,故此其剪纸…
草帽编织技艺
清乾隆年间,宁波古林的蔺草帽编织技术传入长河,逐成当地妇女的主要副业,并于数年后风行于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获得巴拿马世界出口展三等奖,1917年被浙江省政府荣称草编之乡。1923年从菲律宾引…
宁波农民画
宁波农民画主要包含象山、奉化和慈溪三地农民画。象山农民画于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并出现了以高妙兰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农民画家。这也是我国现代农民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目前以象山茅洋乡农民…
水火流星
“水火流星”是一种在我国流传久远的杂技,是一种体现力与美、速度与技巧的杂技节目。“水火流星”的正式名称为水碗、火球,白场耍水碗,夜场舞火球。是一项传统杂耍表演。舞者以一根长绳,两端放上盛清水的陶瓷碗为…
走遍慈溪市
宁波市民俗与文化
鄞州区民俗文化
奉化区民俗文化
象山县民俗文化
余姚市民俗文化
宁海县民俗文化
北仑区民俗文化
慈溪市民俗文化
海曙区民俗文化
镇海区民俗文化
江北区民俗文化
全部慈溪市民俗文化
慈溪市地名网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