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海宁民俗文化
海宁民俗文化介绍
硖石灯彩
灯彩,民间又叫“花灯”、“彩灯”,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硖石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其制作工艺在海宁硖石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
潮神祭祀
海宁的“潮神祭祀”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最初的祭祀活动是由沿江百姓自发成俗,一般仅以敬香祈祷为主,后来才逐渐变成祭神祈安,弄潮示勇,娱神娱己的大型民间重要习俗。在海宁,关于潮神之说古已有之。相传二千多年…
云龙蚕桑生产习俗
云龙村地处良渚文化带,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清末以来,云龙村一直是海宁的重点蚕桑产区。清末至民国时期,云龙村村民所养的蚕是当地土种,这些土种有些…
钱江观潮习俗
钱江观潮习俗,始于西汉,盛于南宋,元、明、清蔚然成风。它广泛流传于钱塘江出海口的杭州、海宁一带,主要包括潮神信仰习俗、弄潮习俗、观潮度曲习俗、有关钱江潮的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商贸习俗等多项民俗事象…
元帅庙会
元帅庙会是流传于海宁市许村镇翁埠村一带的民俗活动。元帅庙会的核心内容为祭拜元帅菩萨。传说南宋以前有一位温进士途经海宁许村翁埠村时,当地正在闹瘟疫。温进士深谙医道,发现瘟疫之源乃是百姓饮用了有毒井水所致…
蓝印拷花头巾制作技艺
蓝印拷花头巾制作技艺蓝底白花拷花头巾是海宁东片地区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头巾色彩单纯,由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相互交错成各种图样,既可遮阳,又可做毛巾擦汗揩灰,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蓝印拷花头…
斜桥榨菜制作技艺
斜桥榨菜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菜肴制作技艺。海宁斜桥腌制榨菜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1931年,斜桥地区开始种植榨菜。1938年,斜桥一带的菜农开始将榨菜装坛运到上海,在上海加工成辣榨菜,销路甚好。1938年…
海宁三把刀制作技艺
海宁三把刀制作技艺海宁三把刀,即药刀、片刀和糕刀。以“海宁三把刀”著称的周顺兴铁店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1888年,周顺兴铁店第二代传人周富亭锻制成药刀、片刀和糕刀。1945年,三把刀创始人…
海宁缸肉制作技艺
海宁缸肉制作技艺缸肉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烹调技艺。缸肉烹饪历史悠久,早在《礼记?内则》“淳熬”篇中已有“煮缸肉用火之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灸法第八十”中亦提及缸肉的煮法,可见用缸煮肉当始于…
嘉兴剪纸
剪纸起源于战国时期,至北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到图案花样,镂刻金银箔粘贴、窗花、灯彩装饰、皮影人物、节日剪花等。艺人以刀代笔,通过画、剪、刻等技法,加上点染、着色等技巧,创作出精美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
海宁摊簧
摊簧于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浦东传入海宁。当时,丁桥有许多青年人去上海浦东学做生意,他们回乡后都喜欢唱沪摊,并在丁桥打唱班客串赶场子,受到当地民众欢迎,此后打唱班艺人纷纷学沪摊。摊簧所唱剧目,主要有京…
五梅花
五梅花,又称“散花”、“串花”、“串树灯”,是广泛流传于海宁、桐乡、海盐等地的民间传统舞蹈,其中以海宁地区为盛。五梅花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在南宋王契真编纂的《上清灵宝0》中就有道家关于“烧香散花”的记…
车水号子
车水号子又名“哈头歌”,是流传于海宁一带的劳动号子。在经年累月的传唱过程中,它从一问一答式的呼喊演唱方式逐渐演变为拖腔和帮唱的演唱方式—哈头曲。到了20世纪40年代,又经海宁湖塘农民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敲鼓亭
敲鼓亭是一种融民俗音乐和道教音乐于一体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以海宁许村西行宫为中心的地区及周边乡村。敲鼓亭原为道士演奏的节目,后成为春季农村行街庙会(俗称“迎会”)的节目之一,一般出现在行宫菩萨后。海…
海宁思情山歌
思情山歌是流传于海宁市东片袁花镇夹山村一带的民间歌谣。夹山村东接海盐县中坟山,西靠包家山、沈坟山,南临黄湾镇菩提寺山,北接海盐县通元新功村,省级航道六平申线经沙塘港穿村而过。村民如到袁花镇办事,须翻越…
走遍海宁
嘉兴市民俗与文化
桐乡民俗文化
海宁民俗文化
平湖民俗文化
秀洲区民俗文化
南湖区民俗文化
嘉善民俗文化
海盐民俗文化
全部海宁民俗文化
海宁地名网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