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
>
松江区民俗文化
松江区十大民俗文化
1.
泗泾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要追溯很远。古镇泗泾于北宋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
2.
舞草龙
草龙求雨仪式,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埝泾村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
3.
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
余天成堂创始于1782年(清乾隆47年),距今已有227年历史,可以说是上海市地区建成最早的中华老字号药房。创始人余游园是浙江宁波人。游园公以余氏为姓,以“天禄同寿、成德长生”为意,定店名为余天成。余氏先后传承了余游园、余全吉、余修初、余五卿和余鲁珍五代人,完善和坚持了“道地药材、修制务精、货真价实……
4.
花篮马灯舞
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一般用于元宵节庆庙会中。主要盛行于松江区新浜镇,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全镇每村都有串马灯,每逢元宵佳节,村村组织灯队,一般第一夜先在庙场齐灯串舞,点灯的火种要从庙里迎请,然后进入本村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和品尝,并备好……
5.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上海开埠后,全国众多剧种和名角均来演出,为其服务的戏剧服装业,又称行头店和戏衣庄也有发展。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上海舞台上出现大量新编历史剧,并对戏服试行改革。民国4年(1915年)欧阳予倩演《黛玉葬花》,在京剧舞台上首创了旦行“古套”扮相。20~30年代,上海古装连台本戏盛行,又以机关布景和……
6.
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
自古江南民间就有“秋来品菊尝蟹”的风俗,上海人对品蟹的情有独钟更是全国知名。品蟹,实际上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尝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风情。王宝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上海制作蟹宴的集大成者。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上海小东门咸瓜街开出一家名叫王宝和的酒馆,是沪上最早的酒家之一,咸丰二年(公……
7.
江南园林营造技艺
江南园林营造技艺是建筑工匠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园林古典建筑施工技艺,包括了古建筑木作、泥瓦作、漆作、假山作等多个工种。江南园林古典建筑有许多典型特点,它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便于适应不同的气……
8.
传统家具制作技艺
传统家具制作,是指以榫卯结构和雕刻工艺为基础,制造具有中式造型和雕饰特点家具的手工艺。相对于西方家具,传统家具制作技艺有其独特性,其内容具体包括造型设计、选材、榫卯、装配、雕花、刮磨、上漆及保养等。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其萌芽于隋唐前,成熟于宋元,在明清达到传统工艺的巅峰。步入近代后,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外来……
9.
顾绣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史载,顾绣始创于明代嘉靖38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女眷,是江南地区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其最精妙之处在于以名画为蓝本、以丝线作丹青。历经400年的跌宕起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顾……
10.
新浜戏剧
新浜镇(戏剧)素有“山歌马灯之乡”美誉的新浜镇,戏剧文脉悠长,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戏剧之乡”的成长提供了淳朴底色和扎实基础。近年来,新浜镇 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通过培养文艺传承人队伍、建立戏剧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创建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新浜创作基地等多措并举,打响新浜“戏剧之乡”文化品牌,推动新浜戏剧艺……
走遍松江区
上海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松江区民俗文化
松江区地名网
全部松江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