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凤台县民俗文化
凤台县十大民俗文化
1.
凤台花鼓灯
凤台花鼓灯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凤台花鼓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凤台古称州来,又名下蔡,位于淮河中游,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趋于成熟……
2.
火老虎
火老虎是流传于凤台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该县刘集乡山口村和大山镇淮丰村。火老虎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的一个传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激战寿春(今寿县),这次战争在凤台人民群众中留下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后周将领赵匡胤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寿春,使南唐将领余洪1逃到八公山篼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
3.
谢郢锣鼓
谢颖锣鼓相传清朝道光年间(1837年左右),商人谢文宣、谢文艺在外经商,经过多年的在外闯荡,听到很多地方锣鼓的演奏形式,自己总结各地锣鼓的精髓,创作出了“十八翻”、“小五番”等锣谱。凤台的花鼓灯“曲牌锣鼓”依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的演奏最为有名。按师承推算,他们演奏锣鼓的历史可追溯到至今150年前的清……
4.
淮河大鼓
淮河大鼓源于宋末元初,清末民国初年由宋永清传承兴于凤台等地,是一种说唱并重的演出形式。淮河大鼓唱词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结合的文体,要求合辙押韵,一般上句不要求押韵,下句要求押韵,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其唱腔板式多样,主要有平板、垛板、流水板等。艺人的表演讲究闪、架、喷、贯。闪就是结合道具表现战场上的刀……
5.
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
据传五代十国年间,赵匡胤据兵淮南八公山南塘地,反被兵困南塘。淮南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最后在头领的带领下,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熬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后赵匡胤登基后,始终忘不了淮南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又传为“救驾汤”。清乾隆年间,翰林大学士……
6.
马戏灯
马戏灯,古称竹马灯、马灯舞、小马灯。起源于淮河流域的淮南市毛集实验区花家湖社区,该项目以战场摆兵布阵的场面为素材,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用竹篾和彩布扎制成道具马,表演者将道具马系在腰上,全副戎装,披挂上阵,锣鼓伴奏,按照设计编排的阵式图登场表演,演员表演跑阵外还有战场撕杀,夹有说唱、念白、顺口溜等艺……
走遍凤台县
淮南市民俗与文化
寿县民俗文化
凤台县民俗文化
谢家集民俗文化
潘集区民俗文化
八公山民俗文化
大通区民俗文化
田家庵民俗文化
全部凤台县民俗文化
凤台县地名网
搜索
全部凤台县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