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黄帝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黄帝出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详细]
马躲寺的传说
  马躲寺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辽时,遇辽将盖苏文不敌躲马于寺院,蒙佛保佑平安无恙,唐太宗为感念佛恩遂赐名马躲寺,原马躲寺殿后楼下的小塔五层寺前有大石两条上有圆孔,寺边有砖井两眼。如今还有一大石,上刻“禹王在此”四字。人说它跟治水的大禹有关,当然这是敷衍之说。此石人称“拴马石”,即唐王躲身寺院内拴马于石边而得名,然众说纷纭,无从实考。…[详细]
安丰民间传说
  安丰民间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人物传说如《王心斋的故事》、《郑板桥吃狗肉的故事》、《月江- 的故事》等;地名传说如《星月桥下的手印》、《白龙池的由来》等;药草传说如《何首乌的故事》、《人参堂的传说》;清官传说如《留靴离任》、《巧断烟袋案》;旧俗传说如《正月半,炸麻串》、《元宵节灯会》、《盐生日》、《舞龙灯》等;庙堂传说如《关帝庙的故事》、《崇宁神钟》、《北极殿…[详细]
施维贤筑圩传说
  《施维贤筑圩传说》施维贤筑圩传说,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季,苏北里下河一带发大水,平地水深丈余,漫过屋顶,淹死人畜无数,倒塌房屋若干,到处哀声四起,十室九空。盐城施家坝董事施维贤目睹此状,发奋治水。当地以南有一段殷家圩,圩内居民由于有圩堤保护,损失较小,施维贤决心仿效造圩。同治六年春,他组织二千多人,自筹经费,准备木材、土石料堆圩…[详细]
刘秀的传说
  西汉末年,王莽纂夺了皇位,汉室之后刘秀逃到河北,招兵买马,想讨伐王莽重振西汉。王莽得知,立即命各路官军来剿。刘秀抵挡不过,只好带人马而逃。这里讲的是刘秀逃至磁县时留下来的故事。大意失将相传,刘秀当初势力单薄,被王莽撵得东躲西藏,节节败退。一天,刘秀带着人马逃到一个村子(即现在磁县的留旺村)的时候,天色已晚,又累又饿,便令将士们在村里休息过夜。一员大将闻之,对刘秀说:“官兵刚被甩掉,想必这时正在寻找…[详细]
斗龙港的传说
  斗龙港的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项目简介:斗龙港,又名龙开河、牛湾河。原上游在五十里河,向东经新丰、龙王庙、下明闸入海,全长60公里。1965年整治。整治后的斗龙港,西从郊区的孙同庄起,经串场河、方强、三龙、斗龙港闸入海,全长78.2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是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的天然干河。从白驹向东,一条海河逶迤三十里,直至西团,人们习惯上便称此河…[详细]
洛出书的传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对“洛出书”最早进行了记载。“河图”,出于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对此人们已是耳熟能详;而“洛书”出于何处?一直疑窦重重没有定论。“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远古时代河图洛书的传说,成为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悬疑。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为“洛出书处”找到了答案:洛书出自洛宁——即河南洛阳市的洛宁县西长水村。传说在远…[详细]
鬼谷子的传说
  一、出生很早以前,有个小村子里,近邻两家同年同月生下一崽一女。男孩取名叫牛仔,女仔取名叫玉花,两个孩子从小很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打柴和放牛。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小孩都长大成人了,牛仔成了大后生,玉花也变成了大姑娘,也许是长期在一起的缘故吧,这一对年轻人相互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并瞒着双方的爹娘私订了终身。那时候,后生与姑娘常在一起是很少的。听说牛仔和玉花私订了终身,双方的爹娘都非常气愤,便开始对他俩…[详细]
“惟楚有材”传说
  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惟,系语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如《书·泰誓》“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而岳麓书院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书院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详细]
无盐娘娘的传说
  无盐娘娘的传说大清河北,有个无盐古城。早年间,出了个姑娘叫钟离春。钟离春姑娘人长得虽丑,但却有德、有才又有志,三十多岁了,从未思忖过个人的婚姻问题,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思虑的都是治国良策。可当时的国君齐王,昏庸无道,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管百姓死活,致使国家日渐衰弱。钟离春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琢磨着如何能面见齐王,呈奏自已的医国良方。钟离春的嫂子看着整天茶饭不香的钟离春,知道她的心事,疼爱地劝解说…[详细]
阳新伍子胥传说
  阳新县伍家祠一代分布有伍氏族人,为伍子胥后裔,当地有与伍子胥相关的古迹“将军林”,有将军庙并祭祀伍子胥、樊烩、关长云、岳飞。伍氏族人有每年秋社“祭伍社”等习俗相传,因此留有大量与伍子胥相关的传说。这些传说与阳新当地的地名传说子胥城(高陵故城)、子胥营、伍福主庙相关一致,映证着当时吴楚边关的战事故事,流传着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活动。…[详细]
甘宁传说
  三国时期,富池口北部江中的半壁山是重要的锁江战场,吴国大将甘宁曾统下雉、阳新两县而驻守富池口。甘宁勇武善战、爱国爱民深受富池百姓爱戴,战死后葬于富池镇。当地人民为祭拜、纪念甘宁将军,宋代就建有塑像建庙、修缮甘宁墓。富池现建有吴王庙(昭勇祠)、甘宁公园,甘宁公园内有甘宁塑像、甘宁寺、甘宁墓、甘宁泉、古戏台等。自宋以来,富池地区就开始有怀古祭贤、祈福禳灾的祭祀甘宁和祭拜甘宁墓的活动,俗称“富池三月三庙…[详细]
八宝山传说
  八宝山地区北依八宝山、黑山、老山,南面是永定河冲积形成的微倾斜平原。其内容包括关于八宝山八宝来历的农耕民俗的传说;从燕昭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清康熙、乾隆皇帝等帝王将相的传说;关于五代后周时期窦燕山在黄庄创办“五花院”并教育自己五个儿子金榜题名等的科举文化传说;与八宝山革命公墓有关的红色文化传说;反映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由争掠讨伐到逐渐融合的民族文化传说;与老山汉墓、西晋华芳墓、金代吕氏家族墓、刚…[详细]
好汉坟传说
  在新平堡南官道旁边,有一座孤坟,立无字碑,即传说中的好汉坟。清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新平堡来了一位陈姓参将,驻东衙门,兼理屯政。陈参将横征暴敛,贪财好色,雪上加霜,堡内外民不聊生。冬天,他在结冰的井台上撤上豌豆,专让妇女挑水,挑水的人仰桶翻,他却笑得前仰后合,以此取乐。民众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一天,他在井台上看上了一师姓女子,骗至衙内,将其遭踏,其哥哥师勇,见妹妹挑水长时间不回,便去寻找,得知…[详细]
“康”字湾的传说
  在新平去天镇的山路途中,一青石崖壁上有一个清晰的状的“康”字,且色泽与石壁不同,是黄色。这地方就是“康”字湾,“康”字的来历有一段传说。清朝康熙帝十八岁那年,受母命差遣,到五台山暗访其父。一天来到大营盘,被洋河水挡住去路,康熙看了看,顺口说了句:十里澄沙河。却见河水猛然消失,康熙卷起裤腿背着捎码就过了洋河。现在大营盘往西的洋河没有水,往东却又澄出来了。就是应验康熙的那句话。往前走着,觉得渴了,就见…[详细]
盘山显化禅寺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三位禅师,驾着三只得道修行的万年仙鹤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一天,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盘山地界,按下云头,睁眼一望,不禁同声赞道:“啊,好一派瑶池仙境!”只看岩石奇挺,峰峦叠嶂,群峰环绕,恰似一个天然的大盆儿;盆中翠绿欲滴,泉泄涧底,如蓬莱仙景一般。正当他们欣赏这迷人的胜景时,突然眼前闪出一道白色的强光,并随之传来一股扑鼻腥气。三只仙鹤知道不妙,一齐“呼”地一下俯冲到地面,瞬间化作三个小伙子,…[详细]
神头山的传说
  神秘的神头山,,有神奇景致,更有很多神话传说。1、石头长城神头山北的溜冰台主峰东侧,有很长的一段天然的耸岩峭壁,宛若石砌长城,这段长城,有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右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南部一带。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一年,匈奴犯边,李广率一支轻骑由雁门关急赴前线,在神头山入匈奴的重围。李广看这里都是圆圆…[详细]
风来庙传说
  在十六墩村东三百米处有一座真武庙(现存遗址)内供真武大帝一尊。建筑年代不详。此庙原在怀安县西洋河村,木匠立起框架后内急,小解于柱石上,被平远堡玉皇阁玉帝发现,遂于夜半刮一阵风,将其挪到十六墩村东长城脚下。第二天,西洋河人发现大庙框架不翼而飞,到处寻找,结果发现稳稳当当立于十六墩长城脚下,惊奇不已,弄清原委,赶走了无德木匠,并把其余盖庙材料运来,和十六墩村一起园工了大庙,直到民国年间,西洋河村民仍有…[详细]
孔子师郯子传说
  孔子师郯子的传说起源于春秋时的郯国,流传于以郯城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郯子,郯国国君,己姓,子爵,以其德仁威雅、鹿乳奉亲、博学多识著称于世。孔子师郯子的传说最早见诸于《左传》,起因于“问官”一事。据载:“知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即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昭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郯子侃侃而谈,向昭子讲述…[详细]
长白灵光塔和神话传说
  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档案馆珍藏的国家重点档案《长白山江冈志略》中,有关于长白灵光塔的记载和介绍。长白灵光塔是5层砖造楼阁式空心方塔,座北朝南,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长白镇西北郊海拔894米塔山台地上,是唐代渤海国建造的古塔。灵光塔建塔具体时间、由谁所建和塔的原名、建塔的目的均已无法考证。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长白设治时,设治委员张凤台登塔山考查,见古塔历经千年无毁大为慨叹,将古塔喻为西汉…[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