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汉王拔剑泉是明万历《徐州志》筛选的徐州八景之一,称为“丁塘异泉”,泉眼棱形恰似刘邦赤霄宝剑插地留下的印迹。拔剑…[详细]
达摩传说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北魏时,达摩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著作有《少室六门》。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传说达摩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种姓,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原名为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师从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详细]
八大处传说
  八大处位于石景山区境内,集佛教圣地、寺庙园林于一体,古建寺庙及名贵古木众多。现遗存的八座寺庙基本保持完整,史称“八大刹”,俗称“八大处”。自古以来,八大处流传着众多传说。“八大处传说”于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八大处传说”是以八大处寺庙园林为依托、由八大处附近村庄百姓以及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共同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详细]
射河传说
  射河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经常干旱,河流干涸,百姓苦不堪言。一天,一只神(母)羊带两只子羊用角开挖河流,为民造福。谁知动了东海龙王的龙脉,东海龙王调动虾兵蟹将与羊交战。两只子羊掩护母羊开河,母羊不放心子羊,不时掉头观看,所以每掉头一次,就有一个弯子,故河流就形成九曲十八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只神羊,就把这条河流称为“神羊河”。…[详细]
御林古桑园传说
  北京市大兴区的安定镇,这里的桑葚有着悠久历史,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安定桑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御林古桑园位于安定镇东北部地区前野厂村,占地面积350亩。园中有古桑近千株,其树龄均达到100年以上,其中被列为北京市二级保护树木的古桑树树龄已经有240余年。该园是华北最大、北京地区独有的古桑园。这里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起兵讨伐王莽,但最…[详细]
淹城的传说
  淹城的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春秋淹城遗址位于武进区湖塘镇西隅,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淹城应为西周早期位于淮夷旁的奄族在被周成王征伐时,南迁江南后定居所留遗址,距今3000余年。其“三城三河”的建筑形制世界独一,其体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遗址内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包括4条独木舟、20余件青铜器和大量原始青瓷器、陶器…[详细]
永定河流域的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北京最早的文化现象首先出现在永定河一带。辽金建都北京,促成了- 文化与永定河文化的交融。“文化中心”首先迁移到了永定河一带,然后才进入了今北京城。在永定河文化中民间传说是其中之一。永定河河水高出北京城数十米,一旦决口,河水如脱缰的野马直冲北京城。金至解放前,永定河决口81次,漫溢59次,河道改道9次,洪水还多次冲进北京城。千百年来,人们怀着战胜永定河水患灾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创…[详细]
莲花池的传说
  阳新县城北门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时池水清澈见底,每年六月,开满了娇艳的莲花,人们都叫它莲花池。很久以前,兴国州有一个穷秀才,名叫寒窗。他一心攻读书文,三十岁了,还无人提亲做媒。一日,寒窗手拿诗稿,在池边苦思冥想,不想吹来一阵风,把他手中的诗稿吹跑了。这诗稿飘进池边一家小姐的绣楼里。这小姐名叫朱莲花,懂得诗文的她捡起诗稿一看,见上面的几首诗都以莲花为题,不觉一惊。她伸出头往外一望,见一个秀才立在…[详细]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马湖地处扬州宝应与淮安市楚州、金湖、洪泽四县(区)交界处,位于高邮湖之北,面积11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5米,贮水量1.05亿立方米,具有灌溉、航运、水产之利。白马湖古称马濑,东汉时为邗沟西道。南宋绍煕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后逐渐成湖。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淮河来水不再下注白马湖分道入海,故白马湖…[详细]
羽山传说
  羽山传说,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项目。位于江苏东海县温泉镇西北7公里的羽山与临沭县交界,是千古名山,《尚书》《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水经注》等多部古典名著中都有“殛鲧于羽山”“鲧腹生禹”的记载,羽山顶上的殛鲧泉常年恒温保持在80度左右,从不干涸,流淌数千年,可惜在1958年大跃进时东海县李埝公社一名水利助理别出心裁要引水下山用 炸泉,从而无水,羽山周边地区流传…[详细]
焦尾琴传说
  焦尾琴传说是流传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民间的口头文学,源自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惜木制琴的佳话。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他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素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详细]
金鸡坜传说
  阳新白沙镇的七峰山下有坐山叫金鸡坜,对面是白阆山下的牛头坜,两山对峙,遥遥相对,在牛头坜的“牛鼻梁”上有座古墓,在当地流传至今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石姓始迁祖名祥三,落业火烧场(今新星村),为人敦厚,秉性温良,相邻的马员外见祥三未婚,有意将女儿许配之,并将一片农场(金鸡坜、牛头坜)作为嫁妆送予祥三。一天,有一风水先生路过祥三门口,口渴难耐,马氏热情款待,祥三也与之甚是投机,祥三请先生为自己择一风水…[详细]
天犬盗谷种的传说
  在江州区驮卢镇驮柏村附近的左江河畔,有座高耸入云天的大石山,叫驮柏山。大山的西南有许多红色小人在悬崖峭壁上敲锣打鼓,又唱又跳,好一派欢乐的场面。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天狗偷谷种的老故事呢。传说古时候人间没有谷子,自然没有大米吃。只能靠种植些杂粮、狩猎、打渔为生,所以从来未见过谷子。有一年,天大旱,大地干枯,农作物失收,人们好几天没有东西吃,饿坏了许多老人和孩子,人类的好朋友天犬看到此情景心里非常难受。于…[详细]
东湖董永传说
  东湖镇,地处绍兴市区东郊,距老城区5公里,与绍兴城东经济开发区毗连,以境内有著名风景区东湖而得名。东湖历史悠久,并存留着鲜为当代人知的传说。“天仙配”中的主角董永,是东湖镇人。镇内东湖村的董家堰,原名织女铺,有董永墓和织女潭等遗迹。《康熙会稽县志》云:“凡堰之董姓者,均云为董永之后。”俗传董永所遇织女,为董永织绡,以赏佣钱即罢。织女浴于潭而上天,其潭故名织女潭。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详细]
龙居的传说
  龙居店传说主要流传在东营市西部和滨州市东部地区。龙居镇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相传,宋朝以前龙居叫郎家村,村里有个杀猪卖肉的,是远近闻名的肉霸,他卖肉只砍一刀,只少不多,人们送他绰号“郎一刀”,赵匡胤在后周为将时,随周世宗东征,从这里路过,听说有这件事情后,他就和随从一起去“拜访”,果不其然,赵匡胤就把这个“郎一刀”给打死了,并在这住了一宿,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人们把“郎家村”改叫龙…[详细]
唐头营的传说
  唐头营的传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一路东征,打到东海岸边,正为无兵马歇息之地而发愁,忽然发现远方隐约有一块高地。李世民随令全军将士在此安营扎寨。这块土台因李世民大军在此驻扎而得名“唐头营”。大军驻扎以后,唐王在观察敌情时,不巧正与改扮唐装偷看唐营的高丽酋长盖苏文相遇,唐王不敌盖苏文,慌不择路,打马过河,不幸马陷淤泥,引出了“薛礼救驾淤泥河,一枪挑起两条龙”的美丽传说。唐头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东北方向…[详细]
大禹治水的传说
  传说渊源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传说更多,最早见于文物例证的有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此外,宁阳境内的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禹王庙,占地25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祥,庙内11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详细]
兴凯湖传说
  兴凯湖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密山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孙梅亭孙基亮密山是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早在清朝中期就有大批移民和垦荒团入驻。几百年来,密山民间一直流传的兴凯湖传说等大量的民间故事达5大类型70余篇,如《兴凯湖和蜂蜜山传说》、《秃尾巴老李和小白龙》、《碧玉玛瑙簪》等。…[详细]
镜泊湖传说
  镜泊湖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性传承人:宋德胤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唐代渤海国的海东文化和清代流放江南才子的“宁古塔流人文化”奠定了镜泊湖地方文化的基础,镜泊湖传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丰富,想象生动,语言活泼,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构成,包括《红罗女传说》、《人参传说》等,满族风情浓郁。…[详细]
勾践传说
  越王句践故事以春秋时期吴越战争的历史与文化为背景,以越国霸业战争兴衰成败为基础,以越王句践与越国群臣等历史人物为线索,历经2500年,在越地民间口头广泛传讲,又经多次收集整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数量庞大的故事群,现存故事100多篇。句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战国末期越国的君王。他在与强吴的争战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辛努力,终于振…[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