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支塘篮制作技艺
  支塘篮,是以地名命名的一种特定竹篮。它以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经济环保而闻名于世。支塘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期。花兴司、花荣叔侄在支塘南街陈家开设篾作场,持续30多年,闻名四乡。抗战前,里人杨友卿独资开设了竹行,为本地竹匠、农户提供毛竹、山竹、篾竹等原材料。1951年4月成立的支塘供销社,根据市场需要,设立了化肥农药竹木、五金交电、小农具等供应门市部。化肥农药竹木部设在东街张青莲故居后面木行场…[详细]
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 。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一特殊类型,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内谷深涧幽,人们苦于“舟楫不通”,望壑兴叹。在此…[详细]
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
  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布局巧妙,装饰精美,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有明清民居两百多座,当地最早的建筑约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武义县俞源村最早的建筑建于南宋,现存明清民居130座。东阳的卢宅属明清大型民居建筑群,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著名的肃雍堂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浦江县郑宅镇为郑氏家族…[详细]
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
  浙江省中部的金华地区古称“婺州”,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布局巧妙,装饰精美,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有明清民居两百多座,当地最早的建筑约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武义县俞源村最早的建筑建于南宋,现存明清民居130座。东阳的卢宅属明清大型民居建筑群,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著名的肃雍堂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浦江县郑宅镇为郑氏家族…[详细]
彩绘陶制作技艺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绛县彩绘陶工艺品取材汾河滩地的澄泥,生产以手工为主,从采回原料到最后变成艺术品,周期长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艺是选料、配泥、揉泥、拉坯、整形、晾干、烧制、绘彩,还要经过二十道工序进行打磨、上彩。彩绘仿古陶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有配泥用的棒、槌、筛、罗、瓮、转盘等;整型用的各种模具,几十种雕刻刀具等。彩绘陶品种约有400余种,大…[详细]
徐市羊肉制作技艺
  徐市羊肉始盛于清代道光年间,以本地产山羊、湖羊为原料,其烹调方法独特,技艺祖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苏、锡、沪一带著名的土特产。徐市人吃羊肉的历史比较悠久,据明代《里睦小志》论述,徐市地区就有一些农民从事杀羊、烧羊和卖羊肉。由于地处江南水乡,冬天天气阴冷潮湿,雨雪较多,湿气重,容易致病,羊肉具有抵御寒冷,增强体质,增加人体热量的特点。因此,当时很多人生病后,医生除配中药外,还特别关注冬季…[详细]
碑刻技艺
  碑刻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书法是得益于金石碑刻才世代相传的。在没有照相技术、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书画要传播、传世,最常用的媒介便是碑刻。从最早的秦朝石鼓文,到汉代《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及东晋《爨宝子碑》,北魏《郑文公碑》,还有唐《九成宫醴泉铭》、《勤礼碑》等等,无一不是通过碑刻才得以代代相传,广为传播的。碑和帖,只是制作目的、形制、书体、方法有所…[详细]
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塔塔尔族妇女以烹饪手艺高超,善于制作各种烤饼和糕点而闻名遐尔。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美味可口、品种繁多,且形状也很美观。用鸡蛋、面粉做成的小馕,以灵巧精致、口味鲜美而驰名全疆。制作糕点的原料与内地基本一样,用面粉、鸡蛋、奶油和白糖等。在节日、婚礼或宴请宾客时,都要精心制作各色精美的糕点食用。在塔塔尔族人家里做客,桌子上一定会摆满糕点和果酱,各种糕点造型独特,每一种糕点散发着闻不够的香味,叫人垂涎欲…[详细]
蒙古包营造技艺(苇帘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馕制作技艺
  馕是一种圆形面饼。先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称馕坑)中烤熟。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馕的品种众多,喀什民众钟情于“窝窝馕”,“窝窝馕”的诞生充满故事性和民间智慧。第一代打馕人最初是将面团摊在用柴火烧热的石头上烤,后来发现糊状面团流到地上,被高温黄土烫热后,口感更好。于是开始用黄土垒砌馕坑,坑中烧柴烤馕。 略厚、…[详细]
碧溪老土布制作技艺
  碧溪老土布是几千年来本地区劳动人民以简易的工具纺织的一种纯棉手工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碧溪老土布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机织布、了机等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分小布、大布两种,小布门幅8寸,长1丈6尺;大布门幅1尺1寸,长1丈6尺。白坯布经染坊染色后成品更结实耐用,好看,柔软舒适。碧溪老土布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远销广、浙、闽、东北等地,还出口南洋诸地。民国初年,洋纱问世…[详细]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精美的镶滚刺绣工艺是它最具特 处,它不仅是满族特色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就是满族旗袍。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在吉林市延续了300多年。据吉林市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玉秋介绍,满族旗袍在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缝制十八道衣边,针线要不停地在布料上穿梭往复。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详细]
甘陵春酒酿造技艺
  甘陵春酒酿造技艺:甘陵春酒酿造工艺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德聚源”烧锅作坊。作坊位于郑家口镇运河西岸竹竿巷北侧,“德聚源”门店在二道街,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德聚源”作坊的基础上建故城县酒厂,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河北甘陵酒厂”,股份制改革后更名为“衡水甘陵酒业有限公司”。故城县郑口镇滨临京杭大运河,自古为名镇。据,《故城县志》载“郑家口镇滨临卫河,为南北水陆要冲,居民稠密,贾肆繁多…[详细]
上虞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则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瓷土(石)的选取…[详细]
杭州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是我国陶瓷烧造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极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窑系,是最早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的窑场。越窑的主要产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专门烧造的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越窑青瓷的成熟工艺,使其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釉色的清透…[详细]
宝丰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详细]
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莹白瓷制作技艺可追朔到古代衢州印纹陶器。唐代已经开始烧制乳浊釉瓷(衢县沟溪上叶窑、龙游县方坦窑)。这种乳浊釉瓷,釉面滋润、浑厚,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宋代衢州制瓷业发展成熟,产品烧结程较好,胎质坚硬,叩音清脆,胎质呈灰白色。装饰纹样题材极其丰富。元代到民国衢州瓷业在衢江及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两岸台地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详细]
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
  素火腿是一种极具常州地方特色和风味的名菜,其生成工艺和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佛教文化和饮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梁武帝萧衍是武进县万绥乡人。公元502年,他在建康城(今南京)建都。梁武帝登基后,笃信佛教,舍宅为智宝寺,并拜志公和尚为师,做了不出家的佛教弟子。梁武帝戒杀生,吃素食,还多次召集全国各地名僧到京城议事,组织展开辩论,佛教徒要不要吃素?最后多数名僧形成共识:做一名合格的…[详细]
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传统中国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临摹古代书画珍本,长期以来,成为传承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书画技法的重要手段。建国后,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工厂,聘请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临斋等大师进入故宫,临摹故宫收藏的国宝级书画文物。作品包括冯仲莲摹《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金仲鱼摹赵佶《听琴图》、郭熙《窠石平远图》、崔白《寒雀图…[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