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
  整理者李明宁学娟长岛砣矶砚,亦称金星雪浪砚,是著名的鲁砚之一,用砣矶岛特产的金星雪浪石加工而成。以砣矶石制砚始于北宋熙宁年间,兴盛于明、清两代,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砣矶砚在北宋时与歙砚齐名,有金星雪浪纹的更是砚中极品,是文人墨客的爱物。砣矶砚,之所以获“金星雪浪砚”的美名,实乃奇特的地质运动所赐。原为古陆地的渤海历经几亿年的沧桑巨变,形成了砣矶西隅的一小块独一无二的地质构造。砣矶砚石颜色为黑中略…[详细]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余姚土布,又称“余姚老布”“小江布”“细布”“越布”,以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美观、实用牢固而闻名。余姚土布是余姚棉区极具特色的家庭纺织产品,其种类繁多,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制作分纺纱、织布前的准备、经布、织布等几大环节,需要用到20多项制作工具。余姚地处浙东沿海,濒临杭州湾,过去是全国重要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历史…[详细]
龙口手工线编技艺
  整理者姜宇龙口手工线编技艺以绣花(又称刺绣或针绣,古代称“黹”、“针黹”或“女红”)为主,或与钩花(也叫抽纱)技艺结合完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编织制品主要用于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门帘、台布、枕套、靠垫、童帽、肚兜、小孩枕头、小动物玩具等,其图案多为花鸟虫鱼和民俗风物,遍及龙口城乡。龙口手工线编以绣为主,或钩、绣结合,工艺独特,做工精密,花样繁多。加工…[详细]
书画摹榻技艺
  摹搨是一种传统技艺,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摹搨技艺,并逐渐用于中国画的临摹学习。宋代的摹搨技艺在传承中国画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宋徽宗的《虢国夫人遊春图》,《捣练图》都是宋徽宗摹搨- 张萱的作品。史上的许多国宝级的书画作品,其实都是用摹搨的技艺完成并传承下来的。在没有真迹的情况下,这些“下真迹一等”的作品,成了唯一可以研究的珍贵资料,使世人在古人真迹已不知存于何处的今日,仍能领略形…[详细]
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
  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江苏南通及周边好多人家都有一种祖传的,用柞榛、榉木、红木等材料做的家具,如拐儿桌子、椅子、茶几等等,统称拐儿家具。南通的木匠前辈发现南通地区生长的一种叫“柞榛”的树,材质纹理与紫檀相近,非常适合打家具,但是柞榛树十柞九空,很难取到大料,于是他们就巧妙的利用小料,采用榫卯结构,割角拼接的手法,在家具下方创造出结构合理…[详细]
海派家具制作技艺
  海派家具制作技艺是集中、西方家具特色为一体的传统制作技艺。海派家具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特别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随着西洋文化、洋人、洋行、洋货不断地涌入,西洋家具也被带入中国,最典型的城市为上海、广州、青岛、天津。上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用传统技艺制作西洋家具的前沿,也应运而生了海派家具。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精通海派家具制作技艺的技师和知名品牌,如“泰昌”、“水明昌”、“毛全…[详细]
龙凤旗袍制作技艺
  上海是新款旗袍的策源地,改制旗袍的最早尝试便在上海进行,海派旗袍新颖时尚、风格独特。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为沪上知名的手工制作旗袍商家。龙凤旗袍款式独到、选料讲究、工艺精湛,其独特的“镶、嵌、滚、宕、盘、绣”技术工艺。在“镶、嵌”的选材时,因根据主材面料特点搭配匀称,层次分明;在“滚”的过程中,必须宽狭粗细要一致,并有厚实饱满的感觉;在宕的采用时,因根据款式的要求必须合理运用,…[详细]
上海漆器制作技艺
  传统漆器制作技艺古称“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清末民初,上海的漆器雕刻行业形成一定规模,1926年至1936年为兴盛时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制作技艺日益成熟,聚集于当时的上海县朱行地区的8个专业企业所生产漆器远销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漆器在工艺上采用涂、绘、…[详细]
万宝乡传统粉条制作技艺
  洮南市万宝乡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处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马铃薯等块根类作物生长与淀粉的积累。由于万宝乡地处长白山余脉,得天独厚的岩石裂隙水孕育了万宝乡粉条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里生产的马铃薯个头适中,淀粉含量高(约15—24%)。由于皮薄、光滑、芽眼浅而少,是用于加工马铃薯淀粉、粉条、精制粉丝的优良原料。由于多年来坚持实行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田间…[详细]
洮儿河酒酿酒技艺
  洮儿河酒厂(成立时称福丰达烧锅)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万福麟将军于1924年建立,关于福丰达商号的历史曾经在商号做过管帐先生的民主人士岳凌云先生在《福丰达商号衰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载,现存于白城市政府的“老万大楼”是万氏家庭当年在白城(时称洮安县)经营和发展的历史佐证。目前,企业生产基地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5名,职工500余人。企业现拥有一支吉林省实力最…[详细]
白蒲黄酒酿造技艺
  白蒲黄酒酿造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唐宋以来的州志、县志中就有白蒲黄酒、冰雪陈酒的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镇志载“酿酒用雪水、茶米、麦曲是谓雪酒,陈数年者尤佳”。浙江张姓迁居蒲镇后,见水质好、河运方便、市场又大,即在蒲开办槽坊酿制黄酒。至第七代传人张正清,继承黄酒酿造工艺,一直从事米酒、陈元酒、蜜酒(统称黄酒)的酿造,该酒坊一直沿袭到解放后。白蒲黄…[详细]
地坑院营造技艺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在河南陕县东凡塬、西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有着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村民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窑洞居住,这在当地被称为地坑院。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由原始人类的穴居发展而来。它在全国是独有的建筑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营造技艺极少见诸于历史记载,基本靠工匠口口相传,其建造过程涉及风水先生以…[详细]
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
  中国碑刻传拓艺术源远流长,肇始于西汉,至东汉时得以发展,初具规模,到唐代碑刻已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书法的成熟与普及,刻帖之风大振,达到鼎盛。碑刻传拓技术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它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史料,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之一,我国书法艺术的精髓藉以代代相传。而作为碑刻的衍生——传拓技术,它起源于魏晋,传承至今。自著名金石碑刻家黄怀觉先生及专司古籍修复的南北专家开始,就传承有序,代有…[详细]
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
  自古江南民间就有“秋来品菊尝蟹”的风俗,上海人对品蟹的情有独钟更是全国知名。品蟹,实际上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尝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风情。王宝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上海制作蟹宴的集大成者。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上海小东门咸瓜街开出一家名叫王宝和的酒馆,是沪上最早的酒家之一,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迁至今天的南京路山西路一带。1936年又迁至福州路浙江路口现址,更名为王宝和酒家,以专…[详细]
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
  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是选取优质小麦粉,采取传统酿造技艺酿制独具特色的白汤酱油的传统手工技艺。淮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盛产优质小麦,加上“运河之都”的社会经济地位带动了淮扬菜系的蓬勃发展,从而对酱作业的需求大增,淮扬菜系口味清淡,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应运而生。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宁波人何视云举家迁徙淮安清江浦,于清江浦标志性建筑“清江浦楼”东南侧荷花池,取“浦楼”字号,雇佣当地酱…[详细]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起于隋代末期,即公元7世纪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宋代,杭州文化荟萃,印刷业发展迅速,以刻工精良著称。北宋庆历年间,杭州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杭州成为全国刻书出版中心之一。至南宋,杭州刻书进入鼎盛时期。到明代,杭州形成了“官、私、坊”共同发展的格局。清代,杭州印刷形成第二次高峰。除朝廷建立的官书局外,私刻书以“写刻”最有名,是刻本中的“精刻本”。刻坊著名的有文宝斋、慧空…[详细]
明清家具榫卯制作技艺
  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灵魂,它使中国建筑、家具历经百年千年而依然坚固美观。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已出现,宋元时期发展成熟,及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明清时期的家具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出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蔚为中国古代榫卯结构之大观。榫卯制作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包含放…[详细]
南京书画装裱技艺
  书画装裱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装裱与修复技艺对中国书画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件书画作品,由于所需要的装裱形制不同,如条幅、画片、手卷、册页等,因而装裱的工序也各不相同,但基本操作程序是一致的。装裱一件书画作品从托心开始至完成,一般要经过托、拉、镶、扶、砑光、上杆等主要工序,熟练掌握这几道工序,是对装裱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正所谓“三分画,七分裱”听起来,此话似乎说…[详细]
南京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古籍修复历史,为保护珍贵的古籍,我们的祖先总结发明了很多方法。从藏书楼的建造、书橱的选料到古籍修复的配纸、制浆以及对应的各种修复手法,到民国时,古籍修复还存在沪、苏、扬、京、蜀、徽、津等各家流派,各派皆有绝技:蜀派“借尸还魂”、京派“珠联璧合”、津派“千波刀”、扬派、苏派的“浴火重生”。后随着艺人们的岁数增长,后续无人或相继另寻它…[详细]
南京古陶瓷修复技艺
  古陶瓷修复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历来为世人所传颂。从最早的陶器到原始青瓷再到后来的单色瓷、青花、颜色釉瓷等。无数的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古人的双手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然而它们当中却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完美的被保存,大多已经碎裂甚至是残破不堪。为了还原瓷器的本来面貌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的了解与欣赏中国古代的制瓷艺…[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