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洮砚制作技艺
  洮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但也有学者说洮砚历史可追溯至汉,最开始做磨刀石之用,后才做砚材。即使是在洮砚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磨刀石仍是十分广泛。2002年12月,有私人收藏的唐洮河箕斗砚现身,才可证实洮河砚的制作在唐代之前,至今已有至少1300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详细]
铜山内华土陶器烧制技艺
  铜山内华土陶器烧制技艺,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铜山内华土陶器烧制技艺相传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明清时期内华村里村外都是烧制土陶器的窑,到处是烟火缭绕,陶器堆积如山。1949年前后,内华村尚有十多个窑进行土陶烧制,年烧制土陶器达十余万套(件)。“文革”期间,由于历史原因内华土陶器烧制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恢复了生产,但规模已大不如从前。铜山…[详细]
灯彩(乐清首饰龙)
  首饰龙民间俗称为“龙船灯”,起源于明代。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全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有5至7层楼楼阁,置亭台70多座,80多出戏曲的300多个人物造型,设有木质传动装置,用手摇动即能活动起来,配以灯光。每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详细]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古船制作技艺)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古船制作技艺)扩展​​​​​​​常熟地属太湖流域,且又濒临长江和东海。南宋时常熟浒浦港因“浒浦港深阔,实可藏战舰”而置武尉水军,隶属平江府(今苏州),统辖江浙闽之海防。元代,浒浦置通事汉军万户府,闰珣授浒浦路万户府知事,统辖江、浙、闽。随军港之建立,治安情况有了一定的保证,浒浦这个优质深水港的渔港…[详细]
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
  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膏方,为中药五大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之一,盛行千年而不衰,系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人们服用膏方,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年代为鼎盛时期,…[详细]
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
  九曲红梅红茶源于福建武夷山乌龙茶,清代中晚期传入杭州,经历代茶农培植、改良而成红茶,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是浙江名茶中唯一的红茶,被茶学家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该茶在1886年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质奖章。在长期的实践中,九曲红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制技艺,充分展示了茶农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九曲红梅”自形成即与茶文化结下深缘。据传,李叔同先生曾用“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详细]
苏州玉石雕刻技艺
  苏州玉石雕刻技艺,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上“苏帮”玉器闻名海内外,在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如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的技艺均名振京师,誉满四方。乾隆年间,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几次召取苏州玉工赴京为宫廷制作玉器,以后这些玉工就在北京安家落户,从此“苏帮”玉器声名远播,饮誉四海…[详细]
拷绢手工技艺
  据《台州文化发展史》《台州文化概论》《黄岩县志》记载:南宋嘉定(1208)年间,黄岩丝织品有罗、绫、绢、纱、绉、紬。并以“台绢”为名产,与玉版纸、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朝廷贡品。拷绢坚润胜于纺绸,绢面光滑,质硬挺刮,为夏暑避热之上品。拷绢穿在身上,既不沾汗,又能透风,十分凉快,而且牢固耐穿,不易损坏。其技艺从原料加工到做成拷绢几十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染绢用荠莨的根块(专产于山里的一种藤状植物根块,…[详细]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闻名。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辩”。万历、天启年间,有蔡文甫仿古铜器被称为“苏铸”。清乾隆、嘉庆年间也有许多能手,仿制的铜器,以形制…[详细]
苏州盆景造型技艺
  苏州盆景造型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盆景”称谓,最早文字见于明代王鏊所著《姑苏志》。当时,盆景在苏州已广为普及。明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专门列出《盆玩》篇,记载了松柏、枫、榆、古梅为桩景之先声。清代,苏州的盆景制作呈流行之势,形成了虎丘、光福等盆景制作基地。并且已进入市场。近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先生善于摹仿名画进行盆景创作,其作品清秀古雅,并…[详细]
苏派鸟笼制作技艺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有鸟雀市场,设有鸟雀馆。至今,苏州城内还有保留完好的乌鹊桥。南宋时,鸟笼制作已很精致,艺人詹成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玲珑活动”。到了明清时期,鸟笼制作更是高手如云,工艺精湛。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苏州玄妙观西…[详细]
苏派酿酒技艺
  苏派酿酒技艺(铜罗黄酒、后塍黄酒、王四桂花酒),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吴江市桃源镇是苏派黄酒主要产地之一,素有“天下黄酒第一镇”之美誉。其黄酒的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桃源镇铜罗社区。旧时桃源称为铜罗,又名严墓。早在吴越春秋时期,严墓民间作坊就开始酿造宫廷贡酒和民间饮用酒。清末民初,酿酒作坊达250户。1941年,严墓人到震泽开办了多个酿酒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为…[详细]
鲁锦织造技艺
  鲁锦织造技艺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即鲁锦。直到今天,民间织锦在鲁西南依然普遍。嘉祥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鲁锦图案色彩绚丽,美丽如锦。…[详细]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熟地属太湖流域,且又濒临长江和东海。南宋时常熟浒浦港因“浒浦港深阔,实可藏战舰”而置武尉水军,隶属平江府(今苏州),统辖江浙闽之海防。元代,浒浦置通事汉军万户府,闰珣授浒浦路万户府知事,统辖江、浙、闽。随军港之建立,治安情况有了一定的保证,浒浦这个优质深水港的渔港、航运港的功能也逐渐得到显现。它的辐射所及,尽是江南…[详细]
双凤新湖龙狮制作技艺
  双凤新湖龙狮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双凤镇,位于太仓市的西北部。双凤人舞龙耍狮,始于清代。清同治年间,湘军首领曾国藩是个“龙狮迷”,经常在军营中开展舞龙耍狮活动。1864年,他带兵攻陷太平天国首府天京(今南京)后,其部属及后裔逐渐分散、流落到长江南北,其中…[详细]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桅古船)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桅古船制作技艺)扩展​​​​​​​七桅古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该船充当过战船、渔船、游船等不同角色,在卫疆争霸、渔业生产、人民生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七桅古船的制作技艺一直从古延续至今,在光福镇太湖渔港村…[详细]
相城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蕴藏着许多传统工艺,青砖青瓦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苏州市相城区宫辉古建砖瓦厂(原名:吴县古建砖瓦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邢店村(阳澄湖畔)。该地地貌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是苏州城北部农耕地区,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在古代,这里的人们在农耕之余便开始利用阳澄湖特有的黄泥(苏州人俗称“铁屑黄泥”)制坯烧砖瓦。“铁屑黄泥”为阳澄湖畔特殊的土壤,制…[详细]
锦溪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竟超过了陆墓、徐庄。上世纪六十年代,朱浜、明东、卫星、祝甸、南庄、顾家浜、袁…[详细]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申报。苏州菜历史悠久,故宫《御膳档案》上有“苏宴”的明确记载。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求。春秋时期,专诸“从太湖学炙鱼”。战国时期,屈原的《招魂》亦写到“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苏州菜至明清朝代更是发展至极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苏州织造府的厨师全程为皇帝掌勺,不论到扬州天宁…[详细]
假山制作技艺
  假山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山和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基础,匠师们采用不同体量、不同材料,运用不同的堆叠手法来营筑堆叠各种假山(包括池岸处理),营造出园林中自然山水的形态和神韵,成为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中国园林的假山建造,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六朝以后,山水…[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