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兴仁装裱技艺
  南通装裱技艺(兴仁装裱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装裱是我国一项传统手工艺项目,主要用于美化文人书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渗入其它领域,如室内装潢和广告等方面。南通是历代文人聚集创作书画之处,装裱技艺也就随之建立并繁衍至今。历来通州与扬州、苏州交往多,艺人之间有交流,装裱受淮扬、苏派影响。近代上海崛起后,装裱又兼具海派风格。改革开放以来,南通装裱业不断繁荣,…[详细]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汉族手工技艺,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由“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结合而成,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都是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突出地显示出花丝镶嵌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华丽的皇室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详细]
粘米食品制作技艺
  在过去,北方人所吃的粘性食物都是粘糜子食品,而没有糯米,所以,俗称的“粘米食品”、“黄米食品”、“粘糜子食品”,也就是黍子去皮磨成面粉后所制成的食品。其中,最典型的是粘豆包。粘豆包一般是在初冬季节开始制作,制成后冷冻保存。粘豆包的做法是先把黄米浸泡约半日,淘净沙子,即淘米。然后晾半些磨成面粉。用冷水和面,发酵,这个过程像做白面馒头一样。待发出酸味,开始用手揉面。同时,还要制馅。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详细]
南通花露烧酒酿制技艺
  南通花露烧酒酿制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通市区民间,历来有自酿米酒的传统,他们在传统自制米酒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米酒后续发酵阶段,不再兑水,而是兑入烧酒,从而酿制成本地区独特的中度美酒——花露烧,也称露酒。是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再加工制成的,是改变了原酒基风格的饮料酒。花露烧酒即为露酒与烧酒…[详细]
将乐西山造纸技术
  将乐是福建四个传统手工造纸大县之一,生产毛边纸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而将乐的毛边纸又数灵山秀水的龙栖山“西山纸”最负盛名。据《福建通志》记载,将乐西山纸在唐、宋时代颇负盛名,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扩展项目名录。西山造纸技术工序复杂。需经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详细]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
  中华民族的膏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有二千余年历史。膏药学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证施治”的独特医学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膏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明仁膏药”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其第三代传人马明仁(1905—1958),自小受祖…[详细]
前郭尔罗斯酿酒技艺
  前郭尔罗斯酿酒技艺是本地区百年老字号传承至今的民间技能。吉林省天天乐酒业有限公司传承前郭尔罗斯酿酒技艺,所产的“哈达山”牌系列白酒,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天天乐酒业有限公司坐落在东北松花江畔的郭尔罗斯,凭借松花江水系甘甜、清澈的自然水源,和当地蒙古人醇厚、憨实的天性,传承前郭尔罗斯酿酒技艺,沿袭了百年老字号的传统工艺。天天乐酒业有限公司,继续传承着郭尔罗斯古老的酿酒技艺。这项传统酿酒技…[详细]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是燕京八绝之一,是宫廷艺术的沿革,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我国漆艺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漆器却有着七千年的历史,我国的漆器工艺品在世界范围内独领1。战国漆器独领1,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汉代漆器继续繁荣,以黑漆和朱红为主色调,形成既神秘又富丽的美学…[详细]
蒙古族牛肉干制作技艺
  牛肉干历史悠久,蒙古族先民在森林狩猎时代就有风干余肉的技能和习俗。随着游牧生活的出现,草原牧民就有了凉晒牛肉干的生活习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铁骑,征战欧亚大陆就是用牛肉干做军粮。当时,大概三斤多新鲜牛肉,风干后炸熟才能制作出一斤牛肉干,相当于古代的压缩饼干。它易于保存,营养丰富,嚼食有味,口感特别的好。如今,牛肉干的美味声名远扬,是草原极具特色的风味食品。牛肉干经过蒙古传统手工做法精制而…[详细]
张接骨膏药制作技艺
  张接骨膏药制作技艺,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张氏接骨膏已传承六代,传承时间已有200余年,首创张祥瑞,在上海创立“祥瑞堂”药店。根据《张氏秘本》记载,其正骨之医术为当时正骨名医其家叔所授,《密本》中记载各种接骨手法,接骨膏、止痛化瘀膏、风湿膏等多种膏药配方制作方法,并持续临床使用,效果明显,独特,传至第六代张子坤,因其接骨技术精湛,家传膏药效果独到,不断刻苦研究…[详细]
金湖竹编技艺
  历史沿革竹编是以竹篾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伐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详细]
古法斫琴技艺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视为修养与身份的象征。古法斫琴指采用唐代传统方式精工细作的一种古琴制作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称,意为传统琴师在琴艺修养中斫琴是必修课程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琴师同时也是斫琴大师。古法斫琴是一种完全沿用唐代时期古琴的纯手工制作的技艺,每张琴经过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微调、…[详细]
查干湖全鱼宴制作技艺
  自古以来,居住在查干湖及其周边水域的广大群众就以渔猎为生。在饮食中,最为华贵的大宴就是“全鱼宴”。包括“剒生鱼”在内的“全鱼宴”在郭尔罗斯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查干湖“全鱼宴”是前郭尔罗斯人根据查干湖盛产鲤、鲢、鲇、鲫、鳙等15科68种野生鱼类的实际推出的富地方特点,蕴民族特色、具大众口味,有极高营养价值的地方传统名宴。“全鱼宴”以查干湖年产5000余吨的野生鲜鱼,特别是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详细]
保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
  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起始于汉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北张村造纸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构树皮(构树亦名楮树)。北张村制作的这种历史名纸叫麻纸,分为黑白两种。采用冬季的构树皮造出的纸为白色,而用春夏季的构树皮(称为芽皮)造出的纸则是黑色。造纸的主要程序是:先将采集回来的构树皮进行筛选,之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后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3天,再从石灰水中捞出放在大锅里蒸一天一…[详细]
刘长兴面点制作技艺
  刘长兴面点制作技艺我国面点小吃烹饪制作工艺,是在传统面团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食的起源,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老百姓的食物,主要以谷麦为主,汉代面食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代面食讲究“花样”,在唐朝花色更多,并形成独具风格,清代面点发展至鼎盛时期,面点花样丰盛,可摆面点筵,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国古老传统面点烹饪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面点小吃已成为人…[详细]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南宋苏州缂丝业已有辉煌成就。自明代始,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及…[详细]
辛庄传统制陶技艺
  文安县地处环京津环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环抱其间,北距北京120公里,东邻天津80公里,西距保定90公里,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国家及省级3条公路干线纵贯全境,乡乡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文安自西汉建置以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质朴的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而纯朴的文安人,辛庄管区传统烧陶技艺就诞生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据考证,文安县辛庄管区张家务村制陶业源于山东省东阿县牛屯村田姓家族所传,大约有三百…[详细]
宋锦织造技艺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唐宋时,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著名的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苏州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技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这时…[详细]
黑帐篷制作技艺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用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勤劳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其中,黑帐篷制作技艺就是他们创造的原生态文明之一。黑帐篷历史悠久,据敦煌石窟藏卷古藏文文献记载,公元三世纪中叶藏族便利用牦牛毛捻成线开始编制毛单子,做成遮风挡雨的简易房舍,也就是帐篷的雏形。帐篷的形制中蕴含着藏民族丰富的人生观、宇宙观和宗教文化观。黑帐篷取材于牛毛和牦牛绒编制而成,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其毛柔韧又富有很…[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