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祁门采茶戏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详细]
盛泽小满戏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有先蚕祠,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照例第一天是昆剧,第二于(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均邀请江南名班名伶登台。剧目都是丝业公所头面人物点定,上演的都是祥瑞戏,讨个吉利。凡剧情中有私生子或死人情节的戏目绝对禁演,因“死”、“私”与“丝”谐音,避讳,这与今人不喜欢有“四”字一样,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古代,…[详细]
苍溪灯戏
  一、有关苍溪及苍溪灯戏的产生据史、志书记载,苍溪古属巴国阆中县辖,始建县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苍溪位于四川省北部边缘山区,由300余座崇山峻岭与缓冲平地构成。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近100座,以九龙山最高,海拔达1400米,尤以道教圣地云台山名冠海内外。《汉志》阆中县下云:巴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御览》卷四四引《十道记》:灵台山,在[阆中]县北,一名…[详细]
同安布袋戏
  每逢民俗日或节庆日,同安城乡鼓锣喧天,一台台布袋戏争相亮相,观者如云。布袋戏又叫“掌上木偶戏”,源于明嘉靖年间,泉州(同安古属泉州府)一秀才由“隔帘表古法”手托偶人伸出帘外,边说边唱边演而成。传入同安后称“布袋戏”。布袋戏演员依靠五个手指头,操纵木偶表演,表演者既要说白又要演唱,一人演唱多角,剧中不同人物又有不同艺术处理。布袋戏很注重台词艺术,重视声情变化,使人物语言表达性格化。布袋戏早期为排楼式…[详细]
扶绥花鼓戏
  花鼓戏为传统戏剧,流传于扶绥县昌平乡、中东镇。花鼓戏《流衣失子》《花酷少》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外地流入最早的剧目之一。剧本人物,乐器伴奏,分场次形式表演,一般20人左右。1943年流入中东镇上余村弄楼屯,第一代、第二代传人陆延章、杨其昌为了糊口招领本屯村民自排自演。每当春节、中秋节或者有人办喜事都请他们去演出。第三代传人韦连陪,1914年出生,高小文化。第四传人韦香昆,1944年出生,初中文化,是现在…[详细]
文曲戏
  文曲戏,又名“调儿戏”,源于鄂东广济(现武穴市)和黄梅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是在明代流传下来的“俗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剧目有《金莲调叔》、《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点药》和由汉剧移植的《游龙戏凤》等小戏,受到群众的欢迎。…[详细]
成都皮影戏
  四川成都是我国皮影戏活动的重要地区,成都大皮影历史悠久。[清]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清代中叶,成都东大街、新街、署袜街一带,皮影戏经常在各街公所、会馆、庙宇举行演出。至迟在光绪三十年,以成都为中心的皮影戏已辐射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是四川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都灯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其影偶高大、形象生动…[详细]
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详细]
包山花鼓戏
  包山花鼓戏由安徽“凤阳花鼓”演变而来,经历多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自成一体,是一种集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包山花鼓戏用包山地方方言演唱和对白,唱词通俗,富有哲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大花鼓》《卖小布》等二十多个传统剧目。…[详细]
茂港单人木偶戏
  茂名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大、中、小班三种类型,茂港单人木偶戏属其中的小班木偶戏,相传于明朝万历年间从中原传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单人木偶戏表演时由一名艺人操作,表演难度非常大;木偶的造型及制作十分讲究,多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精雕细刻而成,面部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彩绘装璜,口眼皆可活动,仪态传神逼真,栩栩如生。经过400多年的演变发展,茂港单人木偶戏…[详细]
曲长城木偶戏
  明朝末年,曲长城村就有人表演木偶戏,艺人用竹杆,白布制作长约一米、宽约0.6米的小戏台,围前上端为台口,表演者及其乐队隐于台后,边演唱或口含口哨吹奏曲谱以代台词,同时操作木偶表演动作,乐器有小鼓、小镲、小锣、板胡、二胡、三弦等,主要表演民间小戏和部分晋剧选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明朝时有一姓司的人,其名不祥,因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北京等地,在外地学过木偶技艺,回家后制作道具予以表演,最初曲谱为京剧,后…[详细]
泗州戏(蚌埠市)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自由多变,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详细]
洙水皮影戏
  洙水皮影戏,是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皮影戏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洙水村皮影戏,源于甘肃兰州,又与唐山皮影戏交融,在吸收唐山影戏演唱特点后发展形成独特演唱色彩。洙水的皮影戏历经三代传承。演出题材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主题和内容积极向上,传统剧本主要有《五峰会》《花木兰从军》。…[详细]
凉亭锣鼓
   凉亭锣鼓是我县流传至今古老的打击乐,流行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能仁乡境内。其独特的打击乐谱,从不外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能仁乡位于安徽省定远县西北约45公里处,该乡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合徐高速公路,省道S334至凤阳武店镇水泥公路穿境而过,南与省道S311和投资243亿元的炉桥盐化基地接壤,北与凤阳、蚌埠接壤、西临淮南铁…[详细]
广东木偶戏
  广东木偶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有700多年历史,广东的木偶戏种类很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内粤语、潮语、客家话、雷州话等文言区,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彼此有异,丰富多彩,均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传统艺术。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高州木偶戏,今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详细]
泰顺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是一门古老暮鹤宕骋帐酰瞥┠晖跎笾朊龀仆跏保芟匪嬷肴荨5搅怂未言谌菝窦涔阄鞔C鞔娜菘芟芬淹牙肫稀⒃蛹急硌莸摹芭堋毙问剑芄谎莨婺:甏蟮睦废妨恕�泰顺木偶戏已有800多年历史,和泰顺廊桥、古民居一样,赢得了世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江省重要的汉族历史文化遗产…[详细]
长沙花鼓戏(宁乡)
  宁乡为长沙花鼓戏发源地之一。宁乡花鼓戏是长沙花鼓戏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戏剧,素称“宁乡路子”。它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长沙花鼓戏(宁乡)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江西杖头木偶戏
  江西杖头木偶戏(第四批省级)杖头木偶戏,当地人喊“蚊帐戏”。即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躲于屏后,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杖头木偶戏,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间盛行了。长期活跃在于都附近数县和邻近的福建长汀、泰和、吉安、永新等地,历经数百年,世代相传,己有十余代了。另一个杖头木偶剧团是桥头乡桥头村赖来钧的兴顺堂木偶剧团,也是既会…[详细]
清音戏
  利辛县清音戏流传淮河、西淝河、涡河两岸,源自安徽琴书。民国年间,安徽琴书老艺人谷保宽在安徽琴书的腔韵的基础上,吸收花鼓戏、四句推子和“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地方小调,独创出可以表演小戏的几个调式,如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花腔、剁子等。其伴奏乐器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坠胡等,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从而创编了地方色彩浓厚,小队伍在小场所可以表演的小戏剧——清音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详细]
长峪城山梆子戏
  长峪城山梆子戏始于明未清初,传承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来自山西,陕西及河北地区的移民很多,同时也带来了当地小调,之后综合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长峪城山梆子戏特有的高亢激昂唱腔。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传统地域特色,成为长峪城山梆子戏最为显著的特征魅力。如今长峪城山梆子剧团历经十几位团长,演员师承关系也有十几代,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艺人的执着和坚持,才有了长峪城山梆子戏经久不衰…[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