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361.
二龙戏蛛
[
安徽省
滁州市
定远
]
二龙戏蛛是我县流传至今原生态民间舞蹈,流行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能仁乡境内。其独特舞蹈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能仁乡位于安徽省定远县西北约45公里处,该乡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合徐高速公路,省道S334至凤阳武店镇水泥公路穿境而过,南与省道S311和投资243亿元的炉桥盐化基地接壤,北与凤阳、蚌埠接壤、西临淮南铁路线。全乡总面…
[详细]
362.
梅街目连戏
[
安徽省
池州市
贵池
]
梅街目连戏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目连戏艺人潘双贵老师傅传授而来,主要流布于梅街镇长垅村周边。目连戏以劝世还愿、超度亡魂为目的,因此在贵池也被称为“愿戏”。目连大会分目连清醮和唱目连戏两项。经济富裕的家族打清醮与唱目连同时举行,搭两座台,一台供做法事,一台供唱目连大戏。有的家族为显隆重,甚至搭台三层,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称“花台”。目连戏一般需演三天,每天都要从傍晚太阳落山唱到第二天太阳升…
[详细]
363.
泉州傀儡戏
[
福建省
泉州市
鲤城区
]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戏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源于秦汉。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详细]
364.
马派皮影戏
[
安徽省
合肥市
包河区
]
马派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马家皮影表演形式为男女挑竿合作,演出时将灯光把皮影人物形象投射到幕布上,传统行话叫“亮子”。演员在技法上以推、拉、捻、转、摆、跃、勾等方式,一边操作人物,一边演唱。演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其中挑竿者为主唱,其他人帮腔,并配以棒…
[详细]
365.
柘荣布袋戏
[
福建省
宁德市
柘荣县
]
柘荣布袋戏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成的民间剧种,唐代始称“布袋戏”,现可考历史为清光绪五年。此戏为“一人一台戏”,集演唱鼓乐于一身,两只脚踩5、6种乐器,双手演木偶,演出时手、脚、口、身并用;音乐曲调为温州和剧,对白声腔贴近方言,演出剧目以古书、演义为主,剧目丰富,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60至70本戏目。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柘荣布袋戏特点是“一人一台戏”,…
[详细]
366.
双城皮影戏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双城
]
双城皮影戏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皮影艺术团代表性传承人:那明山徐桂文双城皮影戏是黑龙江皮影戏的主要流派之一,因地处松花江南岸,又称“江南影”。明朝万历年间,河北“滦州影”传入双城堡,后经历代艺人口传心授,融合当地方言,还大量吸收了民歌,道白、唱腔和板式具有地方特色,集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及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大体分为人物制作、操纵、唱腔、调式、弦乐、剧本…
[详细]
367.
潜山木偶戏
[
安徽省
安庆市
潜山市
]
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县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为黄梅戏三-本、七十二小围,它不是独立的剧种,栖于木偶戏艺人所演唱的声腔,潜山县木偶戏民国前曾唱过高腔、徽调,民国后基本上都是唱黄梅戏。文革期间木偶戏被纳入“四旧”…
[详细]
368.
泗州戏(淮北泗洲戏)
[
安徽省
淮北市
杜集区
]
泗州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江苏一带有邱、葛、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在劳动休息时,常编山歌祈盼太平丰年。山歌有两种,一种称为太平调,一种称为猎户腔。后因连年灾荒,张姓在海州一带卖唱,后发展为淮海戏。清末时,第二代泗州戏传承人魏月华把泗州戏带入淮北地区,后传孙化贤、丁现明、魏胜云、刘素侠等人,这些人现大都已成为皖北泗州戏的领军人物。淮北泗州戏唱腔高亢、悠扬婉转。“怡心调”是泗州戏演唱的一大特点,它的花…
[详细]
369.
湖南杖头术偶戏
[
湖南省
长沙市
]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湖南杖头木偶戏曾以表演传统剧目著称,《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是根有艺术特色的剧目。通过继承与创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创作的《金鳞记》、《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火云鸟》、《猎人海力布》、《石三伢子》…
[详细]
370.
成都木偶戏
[
四川省
成都市
]
四川成都的木偶戏经唐、宋、元、明几代传递下来,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川剧形成后,木偶戏吸收其唱腔,剧目和一整套表演程式,并刻意模仿,一度木偶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川剧班。晚清时期,成都的木偶戏极为繁盛。成都木偶大致分为大木偶、中型木偶、精木偶(小木偶)和被单戏。成都木偶以造型精美,表演细腻,音乐委婉而见长,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成都木偶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
[详细]
371.
平山坠子戏
[
河北省
石家庄市
平山县
]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
[详细]
372.
淳安三脚戏
[
浙江省
杭州市
淳安县
]
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由歌舞向戏曲演变,于清代末年逐渐形成浙西的地方小戏——三脚戏(通常是生、旦、丑三个脚色演一出小戏,故名),又叫睦剧,睦剧是全国少数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
[详细]
373.
东莞木偶戏
[
广东省
东莞市
]
东莞木偶戏演粤剧。清光绪年间,大朗木偶剧团远近闻名。二三十年代,新世界木偶班长期在广州先施公司演出。新世界、竟新华、众一乐、国民乐、醒醒乐、天天乐、天民乐、继乐轩、淦华光等团活跃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衰落。1976年,莞城镇林场曾成立业余木偶剧团,翌年解散。…
[详细]
374.
定州西四旺村龙灯戏
[
河北省
保定市
定州市
]
西四旺村“龙灯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龙灯戏”自清朝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在定州市西四旺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送给清朝天子进贡献宝的大礼。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演出,专给宫廷皇贵们欣赏享受。当时轰动皇朝,故此被盛誉“天下第一台”。西四旺村木工杨德庚(御木工木状元,是现杨金明五世祖爷)在宫廷做工期间,得其密传,将其落户到西四旺村,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历年逢年过节,一…
[详细]
375.
如皋童子戏
[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
]
童子戏(扩展),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如皋九华童子戏始于唐朝贞观时期,历史长流传广,唐朝定都长安,童子戏从京都流传到东南江海,先从连云港一带再传到如皋、通州,有史书记载《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如皋属九州中的扬州童子戏由其衍传,宋代开始如皋各种庙宇、各种神仙菩萨的生辰、香期都普遍采用童子拜唱演出,这种演唱统称“消灾太平圣会”。如皋童子戏过去内容古旧,腔调慢哼、长…
[详细]
376.
伍家祠社戏
[
湖北省
黄石市
阳新县
]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戏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在伍氏族谱上记载东周时期,伍子胥有贾、彭二位夫人。而在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掉伍员(伍子胥)的父兄后,伍子胥闻信逃难,昼伏夜行。就在伍子胥过韶关期间的逃匿过程中,既遇到过一名好心的渔丈人,为伍子胥摆渡;更有抱石沉躯的浣纱…
[详细]
377.
南通童子戏
[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
]
童子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主要流传在江苏通州中西部及周边县市部分地区的传统戏剧,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历史,是华夏巫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约一千五百年前的古通州(胡逗洲)四面环水,交通闭塞,成了朝廷流徙犯人的场所。“流人”成员复杂、南北交汇,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也“流入”了巫觋演唱、祈福消灾这一民间习俗。当地人称之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童子技艺主要可以概括为“表…
[详细]
378.
淮海戏(淮安)
[
江苏省
淮安市
淮安区
]
淮海戏(淮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淮海戏,因以板三弦伴奏,故亦称“三刮调”,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北淮安、连云港、宿迁,以及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包括鲁南、皖东北一带。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所含传统戏剧类项目。淮海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多,是典型的大众化艺术。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
[详细]
379.
清丰柳子戏
[
河南省
濮阳市
清丰县
]
柳子戏是弦索系统的古老剧种,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元明时期的北曲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地方声腔剧种,主要在河南清丰一带流传。明代洪武年间,宫廷戏曲传入清丰县,唱腔音乐多为“南北合套”形式。它与当地流行的俗曲小令如《柳子》、《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结合,并以《柳子》定调,逐渐形成柳子戏。这一新剧种既…
[详细]
380.
黄土哨阳戏
[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
黄土哨阳戏为龙昌镇大水沟村民在当地关帝庙表演的戏曲,是古老傩戏的一种。黄土哨阳戏前身叫“元皇宝坛”。黄土哨阳戏演出剧目繁多,可以连续演唱一个月不重复。正规演出每年举行三次,分别为农历正月、五月、六月进行,一场戏全部演出需四天四夜。黄土哨“阳戏”属于纯民间活动。…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舞篇
旅游名胜之傩舞篇
旅游名胜之花儿篇
旅游名胜之剧篇
旅游名胜之刺绣篇
旅游名胜之绣球篇
旅游名胜之杂技篇
旅游名胜之曲艺篇
旅游名胜之传说篇
旅游名胜之油香篇
旅游名胜之十番篇
旅游名胜之彝族篇
[上一页]
[第一页]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