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421.
邳州扬琴戏
[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市
]
邳州扬琴戏,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邳州扬琴戏是由“丝弦”、“扬琴”、“琴书”演变而成,它源于明代小曲。邳州扬琴戏初为单档、双档,清朝末年后逐渐演变为多人组合演唱的曲艺形式。演唱者化彩妆,着戏服,根据唱本的故事情节,扮演角色,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跳入跳出,生动活泼,深受听众喜爱。邳州扬琴戏强调说表和演唱。扬琴戏的表演动作不作硬性规定,主要讲究手、眼、身、法、…
[详细]
422.
徐州梆子戏
[
江苏省
徐州市
]
明朝后期,山陕梆子随着大批山西、陕西人徙迁而传入徐州,后受徐州地区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和方言习俗影响,逐步衍化成徐州梆子。流布于徐州东北部的丰县、沛县、铜山地区。系“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戏剧类项目。徐州梆子的行当大致分为红脸、黑脸、旦、小生、丑、老生等。其声腔粗犷有力,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激越高亢、慷慨悲壮、真假声结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声腔属板腔体,常用的板式以【慢板】【…
[详细]
423.
合江傩戏
[
四川省
泸州市
合江县
]
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驱赶邪魅时,人们口中不断发出“傩”、“傩”的镇喝之声,故而这种活动便称为“傩”。由于傩仪中人们头戴面具,装扮成各种威慑精怪的神灵形象,“傩”仪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种戏剧行为,所以“傩戏”之名也就相应产生了。四川傩戏遍布巴山蜀水,千姿百态,名称繁多,有“庆坛”、“阳戏”、“傩愿戏”、“梓潼戏”、“师道戏”、“鬼脸壳戏”等等称谓。合江则称“赵侯坛”或“端公戏”。赵…
[详细]
424.
六合洪山戏
[
江苏省
南京市
六合区
]
洪山戏,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六合洪山戏,曾名乡人傩,亦名香火戏,香火僮子戏。是在源流长的“傩”的基础上,经由香火会内、外坛逐步衍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戏曲,是南京地区一个最古老的剧种。洪山戏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因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攻打六合时,东门外泰山墩有香火艺人开坛作法事,借锣鼓音响为太平军挖地道攻城作掩护,艺人便以洪…
[详细]
425.
文琴戏
[
贵州省
]
文琴,原名扬琴,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亦称贵州琴书、贵州弹词,现主要流传于贵州黔西县和贵阳市乌当区。1952年秋,玩友尝试着把坐唱形式的贵州琴书搬上舞台获得成功,为纪念清末“文音俱乐社”为贵州琴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就定名为“文琴戏”。据《贵州戏曲初步探讨》文载:扬琴来自扬州,扬琴传入黔西与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黔西人李世杰有关。又据《黔剧史话》载:扬琴约在十八世纪末的清乾、嘉年…
[详细]
426.
天柱阳戏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天柱
]
天柱阳戏是天柱人民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主要流布于渡马乡江东寨、岩门、度慕,凤城镇的润松、老寨;邦洞镇岩脚寨、血团寨;兰田镇楞寨、杞寨、寨头、地锁;瓮洞镇关上、街上、大段街上;白市镇街上、窑上,江东乡江东寨;远口镇街上、大样园田,高酿镇三寨,石洞镇汉寨、大坪;地湖乡吴家寨等地。天柱阳戏是流传于天柱民间的一个剧种。19世纪中叶,流经天柱的坌处、远口、白市、江东、瓮洞5个乡镇的清水江及汇入湖南的沅江江岸…
[详细]
427.
福泉阳戏
[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
福泉阳戏,原来分布于福泉市全境,现在主要留存在东北部的龙昌镇黄土哨村、地松镇沙子坎村和城厢镇的马田村。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全市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大部为汉族,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4%。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矿产有磷、煤、铁、钾等20余种,其中磷矿最为丰富,被称为“亚洲磷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磷化工业基地。福泉市是贵州开拓较…
[详细]
428.
思州傩戏傩技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岑巩县
]
思州傩戏傩技流传于以岑巩县为中心的古思州管辖范围内。岑巩县,古名思州,地处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邻玉屏侗族自治县,西界石阡县,西南与镇远相连,北部与江口县及铜仁市接壤,东南为万山特区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岑巩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居住着仡佬、土家、苗、侗、汉、彝、回、布依等18个民族。20世纪80年代,岑巩县对思州傩技傩戏进行全面调查时,获取了一份古籍抄本《历代名师录》,其记载:…
[详细]
429.
扬高戏
[
山西省
运城市
芮城
]
扬高戏是以船工撑篙(木杆)所唱的号子为基调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主要分布在山、陕、豫交界处以及宁夏、甘肃东部,尤其以芮城沿黄河一带最为兴盛。据传,盛唐时期,芮城地方官为盛迎李世民亲驾,曾搭台演“扬篙戏”,太宗看后大为赞赏,并命宫中乐伎司将曲调记载下来带回长安,此后,扬篙戏逐渐流传各地。明、清时期,扬高戏发展成型,行当齐全,唱腔完备,班社林立。据统计,民国至抗战时期,仅芮城就有四大扬高戏班,即张仁杰…
[详细]
430.
仡佬族傩戏
[
贵州省
遵义市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随即由沅水进入长江,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
[详细]
431.
翼城目连戏
[
山西省
临汾市
翼城县
]
目连戏是以佛教故事“目莲僧救母”为题材,保存于各地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被誉为“戏祖”。翼城目连戏俗称耍目连鬼戏,流传于翼城县隆化镇南捍村。据当地艺人口述,明末,翼城南捍村苏姓富商从南京经商,将此剧带回该村,很快传入两坂、西闫、沟西、东石桥、故成等村。清中叶,目连戏颇为盛行,南捍村附近的6个村庄在搬神古庙会(六年一次)上连唱三至七天。清末民初,村里组建了南捍民众剧团,以演此剧走村串巷巡回演出,范围…
[详细]
432.
戏法(赵世魁戏法)
[
黑龙江省
]
赵世魁(1914—1990)在中国杂技魔术界享有盛誉,人称“十三刀”、“罩子魁”,是黑龙江北派传统魔术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现代魔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赵世魁的魔术表演以出神入化的“罩子”绝活著称,他表演的手彩活变幻莫测,节目中的北方对口说白诙谐幽默,许多失传已久的传统表演技艺经他挖掘整理后在舞台上重放异彩,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赵世魁的魔术表演细腻自然、大方得体,滴水不漏,将魔术表演的神秘融…
[详细]
433.
戏法
[
天津市
和平区
]
古典戏法泛指中国传统幻术。其表演风格强调古色古香,因此称为“古典戏法”或“古彩戏法”。天津素有“戏法窝子”之称,是古典戏法传承重镇之一。其特点在于从业人员众多,名师汇集,张宝清、韩秉谦、朱连奎等戏法宗师均始于天津。清末民初他们在“三不管”之类的民众聚集的游艺场所,边卖艺边授徒,积年累月,促使天津民间戏法不断发展。各门派传承谱系严谨,从清朝中期第一代艺人算起,至今均有五六代传人,代代均有闻名海内外的…
[详细]
434.
安龙县梓潼戏
[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安龙县
]
梓潼戏是我国以酬神还原为目的的传统民间戏剧。据文献记载,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的汉族人家,神龛上都供奉着“七曲文昌帝君”神位。唐孙樵有《祭梓潼神君文》,李商隐有《张亚子庙》诗。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帝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因此称为梓潼帝君。宋吴自牧《梦粱录·外郡生祠》:“梓潼帝君庙,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王爵曰惠文忠武孝…
[详细]
435.
黄梅采茶戏
[
湖北省
黄冈市
黄梅
]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详细]
436.
晋北赛戏
[
山西省
朔州市
右玉县
]
赛戏是个十分古老的剧种,“赛”是古代的祭祀活动,意在酬报神福,祈求平安,因此,这一剧种是专为祭祀(赛)演出的,而且把戏剧活动和祭祀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叫“赛”、“赛赛”或“神赛”。赛戏属吟诵体戏曲,无唱腔,只有锣鼓击乐,以断句烘托气氛。赛戏的演出,有固定的台口,固定的日期,以及相对固定的剧目。赛戏表演较为粗犷、原始,除祭祀活动中特有的表演程式之外,还吸收了民间舞蹈、民间武术等表演技巧。赛戏整体…
[详细]
437.
打瓦游戏
[
山西省
临汾市
永和
]
打瓦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项由多人参与的竞技性投掷游戏,种类动作繁多。据考证,宋朝文献中便有“打砖”一词,足见其历史久远。永和打瓦游戏场地一般长7—10米、宽6米,道具为就地选取的长宽约20厘米、厚约2厘米的方石板,参加人数从两人到多人不等。分组比试,以准获胜。既适合儿童游戏,也适合中青年人娱乐,老年人也可参加。其规则朴素,程序简明,娱乐性强。伴随着打瓦游戏还产生了很多童谣、民歌,也派生出如“打…
[详细]
438.
凤台小戏
[
山西省
晋中市
和顺县
]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凤台小戏最初由家传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来,演出内容也多是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莺莺》、《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剧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
[详细]
439.
被单戏(梓潼)
[
四川省
绵阳市
梓潼县
]
被单戏又称指戏木偶、手掌木偶或单人木偶戏。因用一张形同被单的布围住位于桌子四角的四根竹杆搭成木偶戏台,演员用食指顶住内空木偶头像,姆子、中指分别伸入木偶衣袖表演木偶动作而得名。而最具特色的,是演奏者可以一人打击全套川剧锣再加拉胡琴、吹唢呐伴奏,堪称梓潼一绝。成为梓潼传统文化剧目难得一见的历史瑰宝。被单戏演唱者一人,扁担担着一只装木偶的木箱和一个能折叠的小舞台。演出时,用扁担撑开小舞台放在一张桌子上…
[详细]
440.
戏鎲叉
[
浙江省
绍兴市
]
戏鎲叉在明清时期就有,清后期至民国间盛行。旧时,绍兴的许多村社都有鎲叉会,在迎神赛会、殿庙会市时表演。戏鎲叉是各类“会货”里的一种,和戏彩瓶、踩高跷、大敲棚、鼓乐、吹号、放铳一样,是为了造声势、比技艺、赶热闹、聚人气,增加娱乐性。戏鎲叉可以一人单戏,也可以多人同戏,戏的人越多越热闹。戏鎲叉主要依靠表演者双手搓旋鎲叉柄,使鎲叉快速旋转,利用旋转形成的惯性,进行上抛、下按,在身体前后左右交换各种形态的…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舞篇
旅游名胜之傩舞篇
旅游名胜之花儿篇
旅游名胜之剧篇
旅游名胜之刺绣篇
旅游名胜之绣球篇
旅游名胜之杂技篇
旅游名胜之曲艺篇
旅游名胜之传说篇
旅游名胜之油香篇
旅游名胜之十番篇
旅游名胜之彝族篇
[上一页]
[第一页]
…
[17]
[18]
[19]
[20]
[21]
[22]
[23]
[最后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