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81.
高安锣鼓戏
[
江西省
宜春市
高安市
]
高安锣鼓戏是高安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演唱时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鼓击节而得名。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由民间茶歌和灯彩衍变而来,吸收了大量高安瑞河戏的艺术精华,因其唱腔深厚悠扬,表演洒脱粗犷,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而深受群众喜爱,在历史的舞台上风靡了三百多年。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源于民间灯彩和采茶,故俗称“灯班”、“采茶班”,经历了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袍带戏四个发展阶段。在清光绪…
[详细]
82.
南庄木偶戏
[
河南省
洛阳市
汝阳
]
南庄村木偶剧社处于汝阳县陶营乡,这里东接平顶山汝州市,西连伊川、嵩县,南靠汝阳县城,北于龙门石窟相望,又座落在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上,可谓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流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在这里木偶戏虽是演员八、九个、扦子不足三十挂、全剧社固定资产也不过万余元的“小玩艺”,但在这方圆数百里却独一无二。她表演形式新颖别致、技术性强,因而颇受群众、特别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
[详细]
83.
福鼎提线木偶戏
[
福建省
宁德市
福鼎市
]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常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致,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
[详细]
84.
横峰傀儡戏
[
江西省
上饶市
横峰
]
横峰傀儡戏(第二批省级)横峰傀儡戏,俗称吊戏,又名提线木偶戏。传自近邻玉山县和铅山县。元代时,玉山县就有观演“玉山傀儡天下绝”的诗赞(见《四库全书》贝琼《清江诗集》卷四)。今存紫鸿班、紫霞班、紫荆班仍有活动。紫鸿班年代最久。班内敬奉的两个孩童喜神,据称刻于明代。喜神的前胸、后背内藏有文字与传承之物,但一直封闭不可打开,班规有戒:不能随意示人。距今约有五百余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横峰县志》载…
[详细]
85.
铁枝木偶戏(东山县)
[
福建省
漳州市
东山县
]
铁枝木偶戏,元代从中原传入广东惠来、海丰、陆丰一带,以潮曲、潮话为戏剧语言,很快流行于闽南诏安、东山、云霄、平和等地。铁枝木偶戏在民间俗称“尫仔戏”,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的木偶戏品种之一。铁枝木偶的装制非常精巧,它按照潮州纱灯人仔的制法,仿制戏曲行当人物,头部用浮洋泥塑人头,可以随时置换,服饰是戏曲行当服饰缩小的微型饰。铁枝木偶身高九寸,在一米八高的舞台上,由一人或两人坐着操作,现场击乐、伴奏、唱腔由…
[详细]
86.
渝水凤凰戏牡
[
江西省
新余市
渝水区
]
凤凰舞(又名凤凰戏牡)是渝水区城北街道办事处(原沙土乡)夏家村万姓祖传的民间灯舞。该舞原系宫廷灯舞,起源于明初,明崇祯年间传入万家,距今约三百余年。据《新余县志》和万姓家族古谱记载,明朝进士、翰林院编修兼兵科给事中万发祥回乡省亲时,经皇帝恩准,将凤凰舞全套人马(舞者、乐队、道具)带回家乡——夏家村表演,并将该灯舞表演要领、乐队演奏技巧和道具制作技术传授本族万姓青年,因此,人们又称“凤凰舞”为“万家…
[详细]
87.
甘谷皮影
[
甘肃省
天水市
甘谷县
]
皮影亦称影戏、驴皮影、灯影戏、土影戏,是民间艺人用压平的干牛皮或兽皮、纸板镂雕出的各种戏剧人物形象,身高仅半尺。演出时,先挂起一块白布,幕后点起灯,在光亮里,艺人手拿细棍,轻轻挑起皮影小演员,在灯光里准确甩动,这样,在幕布另一面,人们在夜间就会看到白布上小小演员在戏剧音乐伴奏声中提袍甩袖、武打翻滚、吹髯抖须、腾云架雾、上天入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甘谷皮影戏盛行于明清,唱词和唱腔以秦腔为主。甘…
[详细]
88.
塘坊木偶戏
[
江西省
抚州市
广昌县
]
江西提线木偶戏(第四批省级)广昌县塘坊乡一直流传着“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是“线戏”,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据考证,塘坊木偶戏起源于汉朝,西汉大将陈平制成木头人,虚张声势,然后领兵连击,将来犯的匈奴击溃。后人据此将“木偶”翻为戏,演变成塘坊木偶戏,一直流传至今。“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
[详细]
89.
兴国瑞戏
[
江西省
赣州市
兴国县
]
兴国瑞戏(第四批省级)兴国端戏,又称蚊帐戏,是流传在兴国樟木、东村、长冈等潋水东河两岸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老幼寿诞、婚丧喜事、佛法庙会、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端戏演出。兴国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渊源与提线木偶大致相同,坊间流传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的说法。在千百年的流传、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支派。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
[详细]
90.
手端木偶戏
[
江西省
赣州市
信丰县
]
手端木偶戏(第二批省级)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极为罕见。手端木偶戏是传统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
[详细]
91.
宁都鼓子戏
[
江西省
赣州市
宁都县
]
宁都鼓子戏(第二批省级)宁都鼓子曲,传承保留在宁都县城境内。宁都鼓子曲是一种以口头说唱为主,配以表演者自己击节的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语言为宁都地方方言。当地人把宁都鼓子曲叫做渔鼓、话文、道情、嘭筒、竹筒鼓等。说唱表演者,在20世纪末以前多以一人说唱,二十一世纪初起,有编排成多人说唱。其说唱生动,语言流畅,曲调委婉优美,能演唱历史,能说唱故事,能描叙人物,其表现力非常强。…
[详细]
92.
宁都采茶戏
[
江西省
赣州市
宁都县
]
宁都采茶戏(第二批省级)宁都采茶戏,最初称“灯子戏”;接着称“三角班”;进而称“半班”、“半整杂”;解放初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遵照江西省文化局统一规范称“宁都采茶戏”。是一种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样式,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35个独立的剧种之一。宁都采茶戏,孕育于清乾隆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表演活动以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最强盛…
[详细]
93.
萍乡采茶戏
[
江西省
萍乡市
]
萍乡采茶戏(第三批省级)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目前,萍乡采茶戏剧种语言为萍乡城区方言,唱腔主要为川调、神调,也有茶灯、歌腔等杂腔小调,各行当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鼻音悲痛欲绝性腔滑音等特殊的演唱技巧使萍乡采茶戏唱腔具有独…
[详细]
94.
南昌采茶戏
[
江西省
南昌市
南昌县
]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详细]
95.
提线木偶戏
[
福建省
南平市
浦城县
]
提线木偶戏(原名:传子木偶戏)为浦城文人创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清顺治时,浦城绅士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据《水浒传》人物命匠人制作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木偶配一块提线板,板上拴11根提线,木偶操持灵活自如。有一…
[详细]
96.
修水宁河戏
[
江西省
九江市
修水县
]
修水宁河戏(第二批省级)宁河戏,古称“宁州大戏”,发源于修水县,是古老地方剧种,在赣西北修水、武宁、铜鼓等县以及毗邻地区广为流行,深受群众欢迎。修水第一个戏班——三元班建立的时间是隆庆元年(1567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明万历年间,又有“春林”(上源余太公案),“凤舞”(全丰戴太公案),“同庆”(大桥马爷案)、“鸿云”(噪口肖爷案)等班社流动唱戏。所演剧目为《目莲传》、《征东传》、《西游记》等,所…
[详细]
97.
武宁采茶戏
[
江西省
九江市
武宁县
]
武宁采茶戏(第二批省级)武宁采茶戏为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为赣西北及鄂南一带群众喜闻乐见,久盛不衰的地方戏剧种。它从茶歌到板凳戏,再发展成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并经民间艺人不断创新、移植,唱腔也由散曲、小调向板腔体过渡,逐渐形成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武宁采茶戏。武宁采茶戏有上河、下河两大流派,四大声腔,只用锣鼓伴奏。民间艺人因不受丝弦伴奏束缚,演唱时将民间小调揉合成耍花腔而衍变成“九板十八…
[详细]
98.
马鸣阳戏
[
四川省
绵阳市
梓潼县
]
马鸣阳戏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流传于绵阳市梓潼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梓潼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是梓潼文昌文化的分枝和延续。旧时,朝拜文昌帝君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这种仪式就是绵延数百年的迎神会。梓潼迎神会傩祭、傩舞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鸣阳戏。它是在人们对神的崇拜的过程中,通过设坛祭祀,借以酬神还愿、祈福消灾、安神谢土、驱邪纳吉,使宗教、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入无数…
[详细]
99.
瑞昌采茶戏
[
江西省
九江市
瑞昌市
]
瑞昌采茶戏(第二批省级)瑞昌地处长江南岸、庐山之麓,古属吴头楚尾,有青铜故里之称,既与吴越文化相互影响,又与楚文化血肉关连。境内山青水秀、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二百多年来,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民间采茶戏艺人。瑞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它是黄梅采茶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二次倒流进入赣北,与当地民间茶灯戏相结合发展而成的民间小戏,是赣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唱腔抒情柔美、表…
[详细]
100.
九江文曲戏
[
江西省
九江市
柴桑区
]
九江文曲戏(第四批省级)九江文曲戏由文词和民间小曲结合而成,唱腔较为丰富,主要唱腔有十多种,常用曲调可分:文词腔系、南词腔系、四板腔系和杂调腔系四种。1、文词腔系:文词是文曲的基本唱腔,是剧种(曲种)的音乐主题,旋律有特色,能塑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绪,可快可慢,能喜能怒,唱什么象什么。具体分男、女文词、快、慢文词、扯文词、尺文词、花腔文词,还有文词数板、摇板、快板、导板等十多种…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舞篇
旅游名胜之傩舞篇
旅游名胜之花儿篇
旅游名胜之剧篇
旅游名胜之刺绣篇
旅游名胜之绣球篇
旅游名胜之杂技篇
旅游名胜之曲艺篇
旅游名胜之传说篇
旅游名胜之油香篇
旅游名胜之十番篇
旅游名胜之彝族篇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