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281.
马鹿舞
[
云南省
临沧市
耿马县
]
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马鹿在傣语中为“朵”,有上升、进步的意思。马鹿到过的地方,都会带来丰收吉祥,后来群众每逢喜庆节日,就会带着鲜花、米等物,到森林里请马鹿到寨子,以此祈求丰收吉祥。…
[详细]
282.
阵式藤牌功班舞
[
广东省
湛江市
徐闻县
]
徐闻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曾经以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而饮誉中外史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阵式藤牌功班舞。明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明朝廷委派安乐侯吴杰在徐闻一县沿海建成海安、锦囊守御千户所城,尔后又在东莞村附近的东场港设置了巡检司。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由于西寇(安南与葡萄牙海盗)的骚扰作乱,徐闻…
[详细]
283.
上泗竹马舞
[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区
]
竹马舞起源于南宋,主要分布在杭州的临安和上泗(转塘、周浦)一带,有“开口”和“闭口”之分,即唱曲、表演相结合和光是表演的分别。表演者一般由10多岁的少年担当。上泗竹马舞则属于“开口”舞,队伍前面是锣、鼓、唢呐等乐器组成的锣鼓队,接着是身穿戏服的演出队,压阵的是大刀旗。其中,演出队由24个演员组成,以打黄伞的演员带头,后面是皇帝、大臣、小生、花旦、丑角等角色,四匹用红布包着的竹马紧随其后。表演时,先…
[详细]
284.
潮阳英歌舞
[
广东省
汕头市
潮阳
]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群体舞蹈,源于傩文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而成。舞者从脸谱到衣饰,都按梁山泊好汉形象化妆,双手执木棒相互击打,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极具阳刚之气。…
[详细]
285.
席狮舞
[
广东省
梅州市
梅江区
]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带有宗教舞蹈的明显特征,与佛教在粤东客家地区的流传有密切关系。早在唐代文宗太和年间(约公元832年),佛教即传入古梅州地区,后被称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动就称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喜爱舞狮,僧尼便在民间的丧礼道场中,引入舞狮配合禅器敲击,席狮舞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
[详细]
286.
新沂七巧灯舞
[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
新沂的七巧灯舞源于清末,在民间舞蹈中是独树一帜的,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是“灯舞”与“字舞”的合一。在每年旧历春节后的“香会”中,七巧灯舞穿插于其中表演,展示了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氛围。…
[详细]
287.
中山狮舞
[
广东省
中山市
]
中山狮舞源于南拳套路,俗称“鸭嘴狮”,古代与南海狮、鹤山狮齐名,分布于全市各地。每逢节庆均有“耍狮场”的习惯,1984年至今,每年都举办醒狮比赛,并创新为“南狮北舞”的套路。…
[详细]
288.
舞醉龙
[
广东省
中山市
]
舞醉龙,又称醉龙舞,是流行于澳门、中山、珠海一带的活动。一般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佛诞节举行。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澳门的舞醉龙是由鱼商举办的,鱼行在四月初八、初九休息。参加者首先在三街会馆举行开光典礼。舞者一边饮用米酒,使自己醉倒,一边手持木制的龙头和龙尾舞动,在各区巡游。源于广东香山县。来源有两种说法:一为在200多年前的浴佛节那天,一个和尚来到香山…
[详细]
289.
扁担舞
[
广西
南宁市
马山县
]
马山壮族扁担舞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原地前进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马山壮族扁担舞2010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曾进京向中共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两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文艺表演荣获一等奖。2010年…
[详细]
290.
京族竹杠舞
[
广西
防城港
东兴
]
京族“竹杠舞”一般在盛大节日或秋后举行,届时,京族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参加“跳竹杠”,欢度节日,欢庆丰收。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上,平行放两根长竹杠,相距四、五米,再在两根长竹杠之上横放八根短竹杠,如参加的人多,可多放短竹杠。跳竹杠时分为打竹杠和跳竹杠两部分人,打竹杠人分为两排,四人站在平行的长杠外边,京族人经常开展竹杠舞比赛,开始时,打竹杠人双手各握一根杠端,蹲在地上;然后在锣鼓和乐器的伴奏声中,将…
[详细]
291.
龙舞、凤舞
[
广东省
中山市
]
沙溪的龙舞,源于古象角村,在明末清初,这个村发生了一次疫病,为了祛邪消灾,村民就派乡绅到有“龙“的南粤古镇佛山,请来了“龙”舞。自此,每逢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便舞龙游街,祈求平安吉祥。有“龙”之后,晚清同治年间,有村民彭述,为成“龙飞凤舞”祥和气象,自己动手扎作成凤,还日夕抽空在河堤、圹基边观察鹳鹤誉鸟飞翔、觅食、嬉戏等动作,悟出一套凤舞的基本动作架构,创作了自成一体系的“龙凤舞”。…
[详细]
292.
黄圃舞狮
[
广东省
中山市
]
黄圃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瑰丽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被誉为“黄圃三宝”之一的龙狮艺术,薪火相传、弘扬光大,形成了地方喜庆的特色。黄圃舞狮习俗由来已久,自清代的飘色巡游活动中,舞狮成为助兴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民国后期,黄圃的梁国光、简陶等人把舞狮习俗传承下来,设馆授艺,并将武术技艺融汇到传统舞狮之中,使南狮极具雄视阔步、矫健敏捷和威猛灵醒的特性。南狮又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南狮常用鼓谱是…
[详细]
293.
罗汉除柳
[
安徽省
安庆市
太湖县
]
罗汉除柳俗称赶柳,是一种带有剧情表演的民间舞蹈,相传在清末前就流传于安徽省太湖县大别山区望天乡及湖北英山一带,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罗汉除柳的故事情节是千年古柳成精,化成美女,缠住货郎,妄想吮吸其精血,以修成正果。事被土地公、土地婆发现,请来大肚罗汉以镇妖法宝珠拯救货郎,除掉柳树精。全剧共有五个人物:货郎、罗汉、土地公、土地婆、柳树精。除货郎是人,其它人物不是神就是妖,头戴面具表演。舞…
[详细]
294.
古河道狮子舞
[
山东省
东营
广饶县
]
古河道狮子舞分布在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古河道村,辐射影响东营、潍坊、淄博等地市及胜利油田部分地区。“狮子舞”又叫“跑狮子”。小狮子由一人舞,大狮子由两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狮衣,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领狮人着古代黑缎武士装,手握旋转彩色绣球,配以“清堂鼓”鼓点,融入京剧“冲头”、“次鞭”、“四击头”等鼓点,逗引狮子演出。演出动作有小(单)挠痒、大(双)…
[详细]
295.
茅古斯舞
[
湖北省
恩施州
]
茅古斯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
[详细]
296.
尉氏荷花舞
[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县
]
荷花舞,又名盒灯,鲤鱼闹莲,灯的形状似一朵荷花而得名为荷花舞。起源于尉氏县城关镇南街村,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是一种很稀有的舞蹈形式。表演一般在夜间进行,表演者一般是10—12岁的男女儿童,身高一米左右,动作整齐划一,舞姿十分优美,尤其是晚上,在四钹一盘大鼓,一面开道大锣和两面二锣等铜器声中,一队化妆新颖的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地双手端两盏荷花灯上场,其中每四个端荷花灯者配有一鱼灯,表演时,荷花灯、鱼灯…
[详细]
297.
潮汕英歌舞
[
广东省
汕头市
濠江区
]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在潮汕流传了三百年之久。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
[详细]
298.
泗洪钱杆舞
[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
钱杆舞,又称“打钱杆”、“功夫钱杆”。它是泗洪及双沟地区普及较广泛的民间传统舞蹈。公元1127年间,今泗洪县双沟镇一王姓学士在茅山-道学,学成后返乡,利用所学的道家剑术———“五帝钱剑法”为穷人免费疗病。在治病与传技中,王学士与当地百姓一起创立了钱杆舞。钱杆舞的打法有多种招式,10多个固定的套路,它是集娱乐与健身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舞者手握钱杆的中段,在音乐的伴奏下,绕体打击,边打边…
[详细]
299.
临清狮舞
[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
狮子舞亦称狮胞会。临清狮舞同别地相同为:由两个人合演。一武士手持绣球引逗嬉闹、俯仰翻腾。表演有文武之分,前者侧重狮子表情,动作文静细腻,诙谐可亲,动作有搔痒、打滚、舐毛、相依相侵等。后者动作强烈激越,有跳跃、跌扑、腾转等着重表现狮子的威武强劲。与别地不同的是,除单狮表演外,另有群狮表演。王沿村、林园村狮舞演出中群狮欢腾跳跃,气氛热烈,母狮还在现场生产小狮,亲幼相亲相逗,情趣盎然,故此临清称狮舞为“…
[详细]
300.
羌蕃鼓舞
[
甘肃省
定西市
渭源县
]
悠远的鼓声,独特的民族服饰,精湛的技艺,不禁使人沉醉,犹如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 羌蕃鼓舞是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歌舞形式,目前仅存的只有渭源县西部麻家集镇路西村一支队伍,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它用羊皮鼓做乐器和道具,舞蹈时有2—6名掌旗人导引,十几名青壮年持羊皮鼓敲击起舞,另有十几名男女儿童着彩衣、持彩巾扭行其中。一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持鞋底针线的老西蕃婆在表演中和男角…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戏篇
旅游名胜之傩舞篇
旅游名胜之花儿篇
旅游名胜之剧篇
旅游名胜之刺绣篇
旅游名胜之绣球篇
旅游名胜之杂技篇
旅游名胜之曲艺篇
旅游名胜之传说篇
旅游名胜之油香篇
旅游名胜之十番篇
旅游名胜之彝族篇
[上一页]
[第一页]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