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301.
唐家渡舞龙
[
湖北省
黄冈市
黄州区
]
黄冈市黄州区唐家渡村位于长江北岸,古时候多发瘟疫与旱灾,清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前后)始,在甲子年春节期间,人们按五龙(黄龙、白龙、红龙、金红龙、乌龙)的颜色备制五条龙灯,命名为“五龙奉圣”,舞龙谢神,祈祷降雨、收疫、祛灾、赐福,相沿成习。唐家渡舞龙有固定的习俗程式,每年腊月十八,请回龙头、龙尾,穿龙衣;腊月二十到“三官寺”由寺庙僧人举行开光仪式后游本坛(指唐家渡村村民居住地);正月初五至十五,…
[详细]
302.
左江采茶舞
[
广西
崇左市
扶绥县
]
左江采茶舞为壮族民间节庆舞蹈,又名“壮采茶”,普遍流传于崇左壮族地区,主要是江州区以及扶绥县、龙州县。 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反映人们的劳动和爱情,表现人们的欢乐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清光绪年间开始有传教和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恭贺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娱乐大众。 集体舞,主要内容是表现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主题是茶园劳动,故名。舞者有男有女,男者称茶公…
[详细]
303.
弄腊舞
[
广西
百色市
靖西
]
弄腊舞,是居住在靖西安德镇马拔村开垦屯,壮族群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弄腊节(圩)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弄腊是壮语,即闹锣的意思。弄腊节,是马拔村民纪念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村民敲锣打鼓,跳起“弄腊舞”,以示纪念先祖开辟发展马拔住地的功劳。 弄腊舞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安德镇马拔村在历史上相对封闭,与世隔绝,故弄腊舞的流行相对较窄。但本村的人对弄腊活动的历史却用口头形式代代相传并延…
[详细]
304.
东海钱鼓舞
[
广东省
汕尾市
陆丰市
]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广东省汉族舞蹈之一。据乾隆《海丰县志》载:“万历十七年(公元1590年),异邑入界”。当时有福建漳浦一带的大批移民南迁陆丰定居。据大安钱鼓舞艺人黄瑞介绍,他的祖辈从福建闽南迁徙至大安时,就带来了钱鼓舞,传至他手已有二十二代。又据东埔村钱鼓艺人温助、李徒和郭祥义等说,东埔建村已三百余年,祖辈从福建漳州移民至东埔村时,便将钱鼓舞带来了,并世代沿袭相传至今。现在东海钱鼓舞的音乐、唱…
[详细]
305.
大坑舞火龙
[
香港
]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铜锣湾大坑的传统客家舞火龙习俗,最早于19世纪末出现,实际上由何时开始则无从稽考。2011年5月23日,大坑舞火龙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据说于1880年的中秋节前夕的一晚,台风吹袭大坑村,有一条大蟒蛇吞食村里的家畜,给村民合力打死于破屋内。翌日,台风过后,大蟒蛇尸体失踪,大坑村发生瘟疫,多名村民病亡。当时,有道士说此大蟒蛇原本是龙王之儿子,因此要降疫症惩罚该…
[详细]
306.
春榔舞
[
广西
河池市
东兰县
]
春榔舞又叫“木棒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为“特榔”,是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音文艺活动。该舞始于宋代,是由壮族先民练武演变而成。春榔表现一种欢乐情绪,有时还以铜鼓、牛皮鼓伴奏,响声在群山中回荡,十几里外都可以听到。新加坡多次到县、地区演出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中国民舞集成、广西》丛书,1989年9月被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拍成电影向国内外发行。1992年1…
[详细]
307.
东兰铜鼓舞
[
广西
河池市
东兰县
]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的壮族地区。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支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夺取雄壮,鼓点变化多端,舞蹈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既有浓郁的生浩气息,又有强烈火的民族风格。曾多次在县、市、自治区舞台表演,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编《中国民舞集成广西》和《广西百科全书》等书籍。…
[详细]
308.
牛角镋舞
[
上海市
青浦区
]
牛角镋,是从牛身上取得牛角,制成的长兵器,约1.6米长,百来斤重。牛角镗表演动作有拦、绞、压、架、顶、搠、挑、撩等八种,手法步法以弓、虚、桥马步为主,路线分“四门八角”,防守严密,善诱巧取,下盘稳扎、灵活多变,势势相连,环环相套。由于表演者一脚踩中心,牛角舞头顶,从而接近于舞蹈。在水乡朱家角,每年农历七月廿七,漕港河进行“摇快船”表演,牛角镋舞也在拳船上表演,至今约有200年历史。表演时,有锣鼓队…
[详细]
309.
怀集舞壮狮
[
广东省
肇庆市
怀集县
]
舞壮狮(壮狮舞)是随着壮族祖先从广西辗转连山小三江镇再传入下帅车主赛村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壮狮也叫木牛舞。多在正月初一至二十演出,1998年此节目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舞壮狮)之乡”。…
[详细]
310.
八朵云
[
安徽省
滁州市
全椒
]
八朵云是全椒县的一种民间舞蹈,是集歌舞表演乐器伴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样式。相传八朵云起源于一种防御武器盾牌,宋末外族入侵,全椒百姓自发组织抗击,并自制各种武器用于对敌作战,其中就有似云状的盾牌。后人为纪念前辈正义之举,将云状盾牌改制为花灯,逢节庆与祭祀时进行表演。随时历史发展,八朵云也在不断变化,曲调由刚劲、强烈变为柔和、优雅;舞姿和造型更加优美、动人;表演内容也逐渐演变为求告上苍、祈求平安,期盼风…
[详细]
311.
雉山凤舞
[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
黟县卢村自古兴办“龙灯会”,卢氏宗族视龙灯会为一年一度的重大盛典,每逢正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附近十里八乡,亦赶来观看。卢村凤舞表演时,凤的数目有12只,代表卢村最初的12户房头;凤的大小由各户根据经济实力而定。凤骨由竹篾扎制,外覆黄色绵纸、银色绵纸两种色彩,俗称“金银扎”,凤背贴上榛子树叶、凤肚底下则贴柳叶,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绵纸、彩纸装饰凤身。凤底下扎有握杆、斜拉杆,以利于表演和控制…
[详细]
312.
赶黑驴
[
安徽省
亳州市
利辛县
]
赶黑驴是在利辛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为舞者足踩高跷,身负一以竹木为骨架以黑布蒙皮的黑驴道具翩翩起舞,后跟两至三个后生手执皮鞭,挥的皮鞭价响,做赶驴状,其舞姿热情奔放、其动作激烈夸张,表演内容诙谐有趣,让观者开怀大笑。赶黑驴仅一人骑驴一人赶驴即可成戏,亦可多人骑驴,多人赶驴。两人表演黑驴舞主要是在踢、跨、跃、翻、扭等动作上下功夫,骑驴者穿着高跷腿身负黑驴做翻滚动作,而赶驴者则要后仰倒…
[详细]
313.
火狮灯
[
安徽省
宣城市
广德市
]
火狮灯是在晚清同治年间,创立于广德县的南部山区四合乡宏霞村的一种传统舞蹈,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舞蹈样式,每逢喜庆节日都会用火狮灯表演来助兴。火狮灯有两奇,一是造型奇。狮灯头、马灯尾、龙灯身,胸前两螯捧着红绣球,灯下方撑以两根木棍,两根细绳一根连灯头,一根连灯尾,再和木棍相连,整个灯造型精美,招人喜爱。二是玩法奇。表演时每人各持一灯,在锣鼓的伴奏下,表演者运用皮影戏的操…
[详细]
314.
西坞马灯
[
安徽省
宣城市
广德市
]
西坞马灯是流星在广德县南部乡村的一种传统舞蹈,系竹骨纸皮蜡烛灯。相传1864年太平军有两位将士躲过了清兵的追杀,改名换姓逃到广德南乡深山中的西坞村,并隐居在此,为了缅怀领袖洪秀全和太平军将士,同时也避免与清政府直接冲突,他俩利用金花姐、银花妹、铁板桥得道的当地民间神话传说,通过吟唱和马灯表演的形式,在百姓中宣扬太平天国天下太平的主张,让人们铭记太平天国运动。后来,他们不仅扎制、编导、表演马灯,还收…
[详细]
315.
三圣傩舞
[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当涂县
]
塔桥街位于当涂县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三圣傩舞的诞生地和主要流传区域。三圣傩舞是该镇一种传统民俗,有脸谱三尊,红脸谱代表太阳,头戴四朵红花,三朵在上,一朵在下;关于它的历史,有的说是封神榜里的人物赵公明,也有的人说是汉朝时期古镇上的一个文官,因为遭到奸臣诬陷而惨遭破孩,人们为了纪念他,制成红脸谱以表纪念;绿脸谱代表万物,头戴一朵红花,红色胡须,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认为是封神榜里的人物鸿钧老祖;黑…
[详细]
316.
黟县傩舞
[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
皖南黟县建制于秦,古时为山越族人聚居之地,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傩舞便是其中之一。黟县傩舞原是黟县城隍庙会中一种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定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举行,其参与者之投入,祭祀场面规模之狂热程度不亚于过大年。最为出彩的是“地方王”的表演。“地方王”头戴又高又尖的蔑制白色高帽,身着白色大袍,双目圆睁,面目狰狞,舍伸口外,身后带…
[详细]
317.
索荣卓舞
[
西藏
那曲
索县
]
“卓舞”是一种表达古老社会生活的无伴奏的集体舞,场地没有严格要求,在草地上或者院子里等只要有宽阔的平地就行,舞蹈形式男女自成两排,围圈携手共舞,男女轮流唱词,歌声洪亮穿透力强,通常有男性带头起唱,人数不限,当歌词告一段落后甩手沿圈走动,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等特点。“卓舞”带有祭祀性质,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诞生》《恭迎文成公主》《赞扬松赞干布》等,且跳“卓舞”…
[详细]
318.
黄圃麒麟舞
[
广东省
中山市
]
黄圃镇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区。麒麟舞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色。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蹈动作。后来,根据“桅杆青”的特点,黄圃一带的村民在新屋入伙时,也将“青”从二、三层高的楼层中吊下来,让麒麟来“采高青”,至今在黄圃横档村流行的“采高青”,就是从“桅杆青”中发展起…
[详细]
319.
绍兴舞狮
[
浙江省
绍兴市
]
舞狮、武术表演程式有三:首为耍狮者握系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的模拟舞,有狮子0咬毛皮,依廊柱揩痒或互相亲昵等种种舞蹈动作,温柔体贴,颇有人情味;次为武术表演,武术分行拳与器械二部分:行拳一般有大洪拳、小洪拳、乜洪拳,插山十六支、霸王拳、金锁拳、十四支等套路,器械有大刀、单棒、双棒、三节棍、飞响铃叉、单锏、双锏、铜锤、铁拐等枝法;最后表演“狮子叨锈球”,以耍狮者用绣球为诱与狮子搏击、戏谑,促成一个…
[详细]
320.
火马舞
[
安徽省
宣城市
绩溪县
]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加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戏篇
旅游名胜之傩舞篇
旅游名胜之花儿篇
旅游名胜之剧篇
旅游名胜之刺绣篇
旅游名胜之绣球篇
旅游名胜之杂技篇
旅游名胜之曲艺篇
旅游名胜之传说篇
旅游名胜之油香篇
旅游名胜之十番篇
旅游名胜之彝族篇
[上一页]
[第一页]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