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441.
陆家断龙舞
[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
]
陆家断龙舞,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一般的龙舞,龙头龙身龙尾连成一体,但断龙舞的龙身却是一节节断开的。断龙舞中心在昆山陆家镇,扩大到昆山大部分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宜兴、常熟和太仓等地也有辐射。断龙舞源自一个古老的“青龙降雨救灾,狮子斗天救龙”的传说。相传宋朝时,…
[详细]
442.
百花洲舞龙灯
[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
舞龙灯,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项目。舞龙灯活动,全国各地都有,而苏州现当代的舞龙灯与百花洲关系密切。清末,每逢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姑苏城百花洲内有百花庵庙会。1905年当地一批人力车工人、抬轿工人等劳动者发起组织了百花洲龙灯队,他们先将烛店的木质龙头借到庙会舞弄,后…
[详细]
443.
盆烛舞
[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区
]
盆烛舞,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盆烛舞》流行于吴江区松陵镇、震泽镇和江浙毗邻地区。吴江松陵是苏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方便;震泽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浙江和江苏交界处,是环境优雅的人文圣地。过去吴江文庙祭祀仪式上有一种手持蜡烛的舞蹈,动作缓慢文雅。这就是《盆烛舞》。《盆烛舞》也常在农村猛将会等赛会赶会时演出,也作为春台戏的演出内容。震泽西南部农…
[详细]
444.
荷花盘子舞
[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
]
《荷花盘子舞》起源于通州骑岸、十总一带放荷花灯这一宗教祭祀习俗。流行于古石港场、余庆场,沿宋代修筑的范公堤南端一线,即今石港、十总、骑岸等乡镇。农历七月三十夜,为纪念舍己救人的地藏菩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点点繁星下,一群手捧荷花盘子灯的村姑,来到一泓清波的荷塘边,遥对神灵,顶礼膜拜,然后把寄托美好愿望的荷花盘子灯放荷塘之中,天上的繁星与水中的点点花灯交相辉映,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
[详细]
445.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
[
河北省
邯郸市
曲周县
]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系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南方艺人路过南阳庄村时身染重病,好心的南阳庄人将其收留,并集资为他治好了病。为报答救命之恩,此人便将自己舞叉技艺传授给了淳朴善良的南阳庄人,取名“傩舞聚英叉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舞叉表演花样繁多,表现形式丰富独特,演绎故事引人入胜。曲周傩舞聚…
[详细]
446.
龙舞(海安罗汉龙)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
龙舞(海安罗汉龙)扩展海安罗汉龙又名“丁家龙”,为海安北郊丁姓之家传龙舞。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海陵竹枝词》记有“时逢亢旱恐为灾,人把灵官到处抬,二十一坊人似织,灵官无处不抬来”,并“土人凡遇亢旱,抟土龙、舞布龙、抬灵官以禳之”的注脚;《望江南百调》也载有“降腊满堂家宴乐,金龙逐队市声嚣。”…
[详细]
447.
舞稻草龙
[
福建省
三明市
大田
]
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起来的,每五米为一节,最长100多节,短的二三十节。为祈得三星高照、人丁兴旺的吉意,每年正月初一日,几位老人在祖祠一起编稻草龙。龙的主体是根稻草绳,插上香火的又称香线龙;挂灯笼的又名灯龙。龙头、龙尾和龙珠由香火组成。龙头上插上两根竹子,挂上两盏灯笼,叫龙眼;用竹篾绑住红薯插上三炷香称龙须;用来引路的龙珠是一个插满了香火的大红薯。龙头龙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舞…
[详细]
448.
狴犴龙舞
[
浙江省
绍兴市
上虞县
]
狴犴龙舞,又名“犴龙舞”,是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舞蹈,主要流传在上虞南乡的上浦镇一带。虞舜的出生地虹漾、舜训象耕田的象田、舜捕渔的渔浦村,大禹治水率狴犴除五毒等众多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在上浦镇一带广为流传。狴犴龙舞就是在祭舜时表演的龙舞,因与虞舜有关而在这一带世代相传。渔浦村(即今冯浦村),相传是虞舜捕渔之地,村里有座渔捕庙,为祭祀虞舜大帝而建。每当庙会之时,狴犴龙舞就在祭舜的场合中…
[详细]
449.
河蚌舞
[
浙江省
绍兴市
]
于越民族是擅长音乐舞蹈的,历史久远,渊源流长。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于越先民就有了原始的乐器,民歌,古乐。如相传于皇帝时期所作的《弹歌》,为原始猎歌;还有防风舞,任(日方)《述异记》载:“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越舞,起源于巫术,巫师用歌舞来代神降语,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指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巫乎。”巫越之地,巫舞盛行。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显示,…
[详细]
450.
大凳舞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
大凳舞,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旧时,海安城北门一带农民以种菜为生,冬季腌菜季节,白梗腌菜很长,在没有运输工具情况下,用担挑或板凳反过身来装运长茎蔬菜。闲乐时常舞板凳逗趣,逐步创出《大凳舞》套路。因列队舞动时似游龙,上下翻滚时似蛟龙翻江倒海,而创新为板凳龙沿袭至今。明清以来,《大凳舞》在海安镇流传甚久。一般每队为八张板凳,每张板凳3人(前2人后1人),演员24人…
[详细]
451.
广南铜鼓舞
[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县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5万多人口,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等民族。铜鼓舞主要在当地壮族、彝族中流传。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免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彝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八宝镇和黑支朵乡。铜鼓作为古代的一种器物,在云南分布很广,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铜鼓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及秦汉时期。广南县的铜鼓数量多、分布广,不…
[详细]
452.
海安河蚌舞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
河蚌舞,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汉初自吴王濞开凿上官运盐河后,海安运河两侧人群不断汇聚、定居、繁衍,在历史积淀中产生了不少民间文艺,《河蚌精》就是其中一个,旧时,都为渔民表演,不断演进而传承至今。明清以来,《河蚌舞》在海安镇流传甚久。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如《蚌戏渔翁》系民间传承舞蹈,由一男一女表演,女演员扮“河蚌精”,藏身于可张可合之“蚌壳”中,男演员扮老渔翁。手…
[详细]
453.
竹马(南辰跑马灯舞)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县
]
竹马扩展(南辰跑马灯舞)南辰“马灯舞”源于明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盛传、曾在1983年参加连云港市民间舞大赛获二等奖。每年初一到正月底“马灯舞”做为当地老百姓一项重大节日娱乐项目,广场上或体育场上都能看到。“马灯舞”它反映了本土本地的民风、民情、历史生活具有区域性和古朴性。如小场里的挑花挑就展现当地妇女的一种纯朴。给人以亲切、乡土怀古思念的心理感受。“马灯舞”它表现一种民族抗击保家立国、不甘于屈…
[详细]
454.
海州舞龙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区
]
海州舞龙(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海州民间舞龙活动源远流长。据考证始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左右,海州就有舞龙习俗,在重大节日举办规模较大的喜庆活动,组织民间艺人举办舞龙表演。经过数百年以来历代传承艺人的不断创新,古城舞龙活动日臻完美而充满独特魅力。建国后,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及大的喜庆活动,民间艺人都自发组织举办龙灯晚会。舞龙队伍包括…
[详细]
455.
赣榆蚌舞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赣榆区
]
赣榆蚌舞,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蚌舞,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属地秧歌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蚌舞又称“蛤蜊舞”、“蛤蜊精”。蛤,在赣榆方言中读“ga”音。赣榆蚌舞,属在地方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赣榆沿海地区。赣榆蚌舞,是渔民们欢庆丰收及节庆日子里表演的舞蹈形式之一。蚌舞,各地称谓不一,有的地方称作“蚌灯”。传统京剧《廉锦枫》中有一段“刺蚌”,就是吸收…
[详细]
456.
赣榆舞龙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赣榆区
]
舞龙(扩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中国的传统舞龙,又称“玩龙灯”,有着悠久的历史,舞龙源于上古的祈龙求雨,到汉代,成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欢庆节目,到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欢庆习俗,宋代已经有了成熟的耍龙灯活动,已成为节日喜庆的主要娱乐活动。此后舞龙活动传承不衰,种类技法渐呈繁复高超。舞龙作为一种性的表演活动,其最早文字记载是汉代的“鱼龙”之戏。“鱼龙…
[详细]
457.
龙舞(老古墩女子舞龙)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县
]
龙舞(老古墩女子舞龙)(扩展),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女子舞龙队,历史悠久,既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红灯照相呼应,透示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凝聚了苏北鲁南的地方风情,汇集了沭河流域的民间特色。蕴涵了神龙佑护平安、佑护妇女、佑护田间丰绕的期望,张扬了女子舞龙的不懈追求和高尚理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女子舞龙队更是起到了龙的传人弘扬正气…
[详细]
458.
海安苍龙舞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
海安苍龙舞初为布衣“草龙”,属兼有娱神、娱人功能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有《海陵竹枝词》记载之“秋来七月刚三十,地藏清超佛力深。到晚荷花灯一路,草龙蜿蜓布街心”及民间艺人王元弼(1908-1984)对海安民间文艺素有“东花鼓、西苍龙、莲花小调在渔船”之追忆为证。该龙舞之龙具小巧精致,全长2米许,为一人一龙之女子龙舞。腕龙动作中之“双臂甩圆”、“小翻腕”,舞步中之“旁送胯”、“软踩步”……均源自…
[详细]
459.
阳朔傩舞
[
广西
桂林市
阳朔县
]
阳朔傩舞阳朔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俗称为师公舞、跳鬼师,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阳朔的乡村间,常常以傩舞来驱鬼逐疫。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傩戏。阳朔民间至今还有这种傩舞表演。一九五六年中央民族学院来阳朔对傩舞采风,抢救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录音录像,采集了傩舞的原始资料。近年来,随着阳朔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今滩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又被重新整理排练出来,为中外…
[详细]
460.
连山舞龙灯
[
广东省
清远市
连山县
]
舞龙灯是连山三水乡过山瑶族每年春节至元宵或节日喜庆组织的民间活动。活动多在晚间进行,演舞时每人手持1灯,各种灯饰按序排列,各龙灯随龙头灯左右翻动,边舞边前进。春节舞龙灯活动结束时,即把龙灯送到江边,将龙灯烧掉,以示送龙归海。…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戏篇
旅游名胜之傩舞篇
旅游名胜之花儿篇
旅游名胜之剧篇
旅游名胜之刺绣篇
旅游名胜之绣球篇
旅游名胜之杂技篇
旅游名胜之曲艺篇
旅游名胜之传说篇
旅游名胜之油香篇
旅游名胜之十番篇
旅游名胜之彝族篇
[上一页]
[第一页]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