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芯子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芯子篇

章丘芯子
  飘色,又称抬阁、芯子。集服饰、色彩、化妆、装饰、表演和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是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章丘芯子《三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糅合了杂技…[详细]
周至芯子
  芯子是节庆日表演的立体惊险高空社火节目。在木平台装上三四米的铁柱,将演员固定在铁柱骨架上,用杂技造型扮成故事细节,用纸、布等物塑上背景。如刀尖站人,发丝系人,棒头倒立,担挑双人等,神奇惊险而巧妙。令人身临其境。大型带背景的芯子称焰光。清末,哑柏仰天村与邻村竞赛社火芯子,从灵泉寺佛象后的彩绘佛光上得到启示,芯子衬以巨大的焰光背景,平面上用大小不同的青瓷,粘结成变化的图案组合,有的还可转动,既富丽而又…[详细]
高台铁芯子
  铁芯子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有的人物看来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一根与支架连结的铁圈把人物稳定在铁架上,既不会出险情,也不感到难受。建国前的铁芯于是由大商号承办的,雇1…[详细]
阁子里芯子
  阁子里芯子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创始人为王从让。据传王从让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发,逐渐形成。在民间节庆中一经演出,引起轰动,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艺人王本厚又做了大胆改进,并称为“芯子”。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惊…[详细]
周村芯子
  周村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个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详细]
栎阳镇卷子村背芯子
  栎阳镇卷子村地处临潼区渭北平原,是栎阳北清河岸边一个古老的村庄。该村的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背芯子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好木质或铁质的支架(芯子架),然后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一名或者两名儿童表演者稳定在架子上,同时将芯子架- 在大人腰间。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因为是由人背着表演,…[详细]
安谷芯子
  据咸阳县志记载:“在封建社会里,这里是祭祀社稷的地方。社:即土神;稷;即谷神,土能生谷,故能养万民。因村安在社稷处,故名安谷村”。安谷村村名的由来已为我们了解安谷芯子的渊源开启了大门。因为祭祀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完成的活动。而耍芯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芯子是把4一11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艺术。耍芯子的初衷是敬天地,祈福祉,保村民平安,人丁兴旺…[详细]
铁里芯子
  铁里芯子是陕西省渭南市的民俗文化,属于杂耍技艺。芯子是当地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悬空中,看不出立足之处。这时靠底座中伸出的那根“芯子”的铁杆作为主杆支撑的。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最上端为扮演人物打置了一对脚踩的铁耳,还为人物打置了T形铁腰卡,把人物与铁杆用布带紧紧捆为一体,妆…[详细]
柳池芯子
  澄城柳池芯子是以祭药王神为初衷,一般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时间。正月十四日下午先要祭风神,祭杆。两社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台前,由一位身穿黑礼服,头戴黑礼貌,如绅士模样的人主持,一位化妆打扮成县太爷身份的人,先后经过上香,叩拜、祭酒,宣读祭文,祭杆等仪程。祭文的主要内容是祈求上天保佑全村在来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财源滚滚,祈祷神灵在芯子活动期间,吉星高照,风和日丽,万事平安。正月十五是芯…[详细]
洛南担芯子
  洛南担芯子属陕西民间传统社火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流传于秦岭山区的洛南县景村、古城、永丰、保安、麻坪、石门等乡镇。据调查西北五省(区)均未发现,堪称传统民间社火艺术一绝。洛南担芯子主要是山村庄户人家,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元霄佳节、喜庆新春之时,走村串户助兴取乐表演。其表演内容以《牛郎赶织女》为主,其音乐伴奏多为唢呐曲牌《雁落沙滩》、《张良归山》。表演时由一名壮年扮成牛郎角色,肩挑七尺扁担,担上站立金哥…[详细]
长山芯子
  民间传统杂耍技艺:芯子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它分为单人芯子和双人芯子(后来也出现了多人扮演,用车拉着走)。单人芯子有的由一人肩扛,有的由两人平抬,比较简单。周村历来多扮演“双人芯子”,是用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背部。两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俏稳妥,活动自如。化装为历史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娘…[详细]
潼关南街背芯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这里与晋、豫接壤,依山傍水,历史上水陆交通发达,异常繁华。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潼洛河从村中欢乐流过;南街芯子就是这里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生活热情地先民们,用自己聪明才智创作的社火艺术,早在初唐时期演出就非常走红,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久负盛名。古以木制骨架为装饰艺术,以后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子,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特色艺术,深…[详细]
芯子社火
  社火在清代由关中传入城固,每年春节民间都要耍社火。芯子社火是社火的一种,讲究高、惊、险、悬,由芯子和杠子两部分组成,杠子刨光两端安装抬把,中间打卯,上芯子时套卯。芯子上1至3人,分称单芯、双芯、三芯或悬芯。旧时表演的《船仓借伞》、《草坡传信》等,形象鲜活、风趣滑稽、诙谐幽默,可谓名副其实的民俗舞蹈艺术。虚中有实实有芯,总将扮相饰逼真。嬉笑忧乐随情移,谁说社火不感人。…[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