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
  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非常美味。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螺蛳汤料,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等配制而成。螺蛳粉的制作步骤:1.猪骨,大料,沙姜,干枣,枸杞,香菇加水熬汤待用;2.腐竹油炸之后切块待用;3.炸完腐竹的油趁热浇到盛着辣椒粉的碗里…[详细]
文水葫芦制作技艺
  文水葫芦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民国期间,吴村的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就栽种葫芦,然后制作成水瓢、酒壶之类。刘广维和刘生明父子是走村串巷的货郎,除了兜售针头线脑、日用杂货外,就是吴村的葫芦水瓢、酒壶之类。后来,他们在葫芦上用刀刻上一些吉祥的话语,或用烧红的铁器烫个简单的图案,这便诞生了烙画葫芦。2006年,吴村的刘石安和薛改莲成立了烙画葫芦协会,开展种植管理,技艺培训,这一古老的技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详细]
灯彩制作技艺
  我国灯笼制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张连友,现年74岁,艺名张明亮,七岁开始跟随原清宫太监董仕荟学习制作传统灯彩制作,经过七年的学习,能够制作宫灯以及各类民俗灯笼,人称灯笼张。灯笼,俗称灯彩。制作工具主要有:锯、锤、斧、刻刀等,原材料主要有:木、竹、绸缎等。宫灯制作材料考究、工序复杂、工艺细致、制作严谨,主要有木质宫灯和竹扎宫灯,宫灯比例匀称、样式美观大方。民俗灯笼主要用于…[详细]
万里香烧鸡制作技艺
  万里香烧鸡制作技艺(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里香烧鸡作为唐山特产,主要分部在唐山市周边地区,并远销北京、汕头、秦皇岛及东北各地。“香飘万里,名扬四海”已成现实。万里香烧鸡煮的烂而鲜嫩,色泽黄中透红,味道醇香爽口,为区境一大特色。民国2年(1913年)直隶衡水王德春、王德和兄弟凭家传熏鸡手艺,在区境粮食街租房制鸡,店名“义盛永”,民国31年(1942年)开业的“万里香”熏…[详细]
拉萨擦擦制作技艺
  擦擦制作技艺(拉萨擦擦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擦擦”,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详细]
木尼孜其·木斯力汤药制作技艺
  维吾尔医药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传统医药。维吾尔医药根植在西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几百年来,维吾尔族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与病魔斗争,总结维吾尔医药精华,不断提炼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特色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维吾尔医学治疗原则是调整气质、平衡体液,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维吾尔医药木尼孜其汤药(致病体液成熟剂)—木斯力汤药疗法是维吾尔医学“依拉吉”(治疗)学说中的治疗方法之一,系指治疗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之前,…[详细]
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瞎掰”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打开可以当板凳坐,睡觉可以当枕头用,上面雕刻的图案可供欣赏。“瞎掰”又名鲁班枕,传说它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的。“瞎掰”制作技艺精细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瞎掰”是用一块整板制作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瞎掰”的制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它的巧妙智慧与创造性也正在于此。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详细]
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自治县古老的骨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骨簪精美,雕刻技术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也极为丰富,其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也蕴藏着黎族社会丰富文化内涵的宝贵实物资料。色彩对于骨簪中尤为神奇的着色技艺,王启敏亦有记载:把木炭捣成粉状后,渗入所刻的骨头图案纹中,再抹上蜜蜂腊把碳粉封闭,然后用小火慢慢地把…[详细]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简称“囊匣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雍正时期造办处中的“匣作”。1912年清帝退位,匣作匠人流落民间,在锦匣铺继续从事囊匣制作。新中国成立后,匠人们陆续回到故宫博物院内传承囊匣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四代。囊匣种类丰富,按照内囊的类别可以分为软囊、倒囊、挖囊、硬囊、软硬组合等;按照文物类别可分为书套类、书画类、陶瓷玉器类、竹木牙角类、金石…[详细]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山东省德州市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由烧鸡演变而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德州扒鸡的雏形产生,在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下,德州扒鸡制作技艺日臻完美。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要经过宰杀、整形、上色、煮鸡等11道工序,配16种药材,经蜜汁浇灌、素油烹炸、精工扒制而成。德州扒鸡起源于明代,是由烧鸡演变而来的。相传早在元末明初的,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详细]
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逍遥胡辣汤是由宋代头羹、和羹、胡羹演变而来,后世因其突出胡椒的使用而称为胡辣汤。胡椒味辛、性温,具有益气、暖中、健胃之功,以其调味,配以羊肉、面筋、高汤,按一定比例,分先后兑制锅内,文火慢熬,木勺缓搅,熬制成羹,具有“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之特征。逍遥胡辣汤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详细]
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随着朝鲜民族的迁入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目前,常用的朝鲜族传统乐器有30多种,均以竹木管乐器和打乐器为主,以弦乐器为辅。流传至今的弦乐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筝、奚琴等;竹木管乐器有横笛、筒箫、短等;铜管乐器有唢呐和铮,打击乐器有长鼓、圆鼓、龙鼓、手鼓等。朝鲜族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详细]
老孙家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西安是羊肉泡馍之都,其中以老孙家羊肉泡馍最为有名,百余年来,经过几代老孙家人的精心打造,使其赢得了“天下第一碗”的美誉。同时,老孙家又是全国知名的大型清真餐饮企业,其经营的清真菜品系列和羊肉泡馍一样,闻名海内外,许多外地游客来西安的首选食品就是老孙家羊肉泡馍和清真菜品,“到西安,看兵马俑,吃老孙家羊肉泡馍,品西部清真美食”已成为西安旅游业的口头禅,它是古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老孙家羊肉泡馍有着极其…[详细]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在中医传统制剂基础上将药物加温升华发展为炼丹术。炼丹术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医疗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炼丹一直被披上神秘色彩,其实验方术大多失传,然而在湖北,以夏大中、夏小中为代表性传人的夏氏家族至今却仍延续着这一古老的制药方法,通过烧炼矿物类药物以制造“- ”。夏氏炼…[详细]
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
  马应龙传统制药技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河北定州,历经14代人的传承,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当初,创始人马金堂潜心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药技艺,制成眼药。历经清朝、民国时期的砥砺发展,新中国成立时,马应龙第十三代传人马惠民任马应龙制药厂(后改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厂长,在古方验方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制药技艺,生产眼药、痔疮药等多种药品。1995年,武汉第三制药厂更名为“马应龙药业股份集团有限公…[详细]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因其研制的膏药疗效显著而名震江南,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中的佼佼者。其创始人朱养心于明天启年间在古杭城胥山(今吴山)脚下开设“朱养心药室”(原称“日生堂”),专门从事骨伤科治疗,影响遍及江、浙、沪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朱养心传统膏药目前尚保留的主打产品有朱氏狗皮膏、万灵五香膏、五香伤膏、童禄膏、消炎红膏药、清凉膏等,…[详细]
“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
  粉条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美食,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河北省涿州和房山地区。该项技艺目前的传人尹志刚,其祖尹文(1837年-1898年)善于制作粉条。民间绝大多粉坊都是添加明矾制作粉条的。而尹文则研制出了一套无明矾粉条的制作方法,后传于家族子孙,到了第六代尹金宝(1948-至今)始终以粉条制作加工为生,尹志刚为第七代传人。2009年后,尹志刚在保留“尹氏粉条”…[详细]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
  凯里苗族酸汤鱼原产地在凯里市旁海镇、湾水镇和炉山镇的苗族村寨。根据苗族民间口头流传,凯里的苗族先民,深居山间,与世隔绝,没有盐吃,各家各户以酸汤代替盐味,能开胃增食,防暑驱寒。在煮饭时,把清米汤放入木桶、竹筒,瓷缸或瓦坛内,加工成酸汤,用“酸味”代替“盐味”并发展成酸汤鱼。苗族酸汤鱼的传承人杨再双后裔已有17代,有500多年历史。凯里苗族酸汤鱼深受本民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喜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详细]
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
  致和堂膏滋药是江苏省江阴市柳致和堂的传统中药产品,主要用于冬令进补。致和堂膏滋药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品种多样。一是选用古代经典方和柳宝诒的验方,或适当加以调整。二是绝大多数为当代名中医经过诊断开出的处方,膏方的配药、用量,严格按照进补者所在地区、年龄、体质及病情等不同情况合理配制。膏方用药地道,采用上等药材,杜绝以次充好。不少药材从产地直接购进。在用药分量上做到足斤足量。三是严格采用传统工…[详细]
红茶制作技艺(葛公红茶制作技艺)
  东至县葛公镇“红茶手工技艺”系传统技艺,有一千多年历史,流传于东至县葛公镇双蓬、葛源、梅树、同春、红旗岭、仙寓山村等地。葛公镇位于东至县东部,与祁门县、石台县的山脉相连。据《东至县志》记载:“葛公、洪方茶叶久负盛名,特别是红茶的色、香、味俱佳,是祁红的发源地。”葛公红茶制作工艺精良,红茶品质等级档次高,一直是东至县重点产茶乡镇。历史上“同春茶号”极为出名。1958年公社化建队时,即以“同春茶号”之…[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