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321.
丁庄大菜制作技艺
[
江苏省
宿迁市
宿豫区
]
丁庄大菜又名黄花菜,其栽培加工制作技艺在宿豫区丁嘴镇流传已有1800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丁嘴、大兴、仰化、关庙等乡镇。该产品身条粗壮、干而光亮、肉厚味鲜、营养丰富,为干蔬菜中的珍品,可烹饪出十多个花色品种的热冷菜。2007年12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丁庄大菜制作技艺主要是将该地区种植出的黄花菜通过人工采摘、蒸馏、晾晒、精捡、存储等主要工艺流程加工制作而成。丁嘴的金针菜栽培技…
[详细]
322.
归仁绿豆饼制作技艺
[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
归仁绿豆饼也称“归仁小豆饼”,是宿迁市泗洪县归仁镇手工制作的豆制副食品。该制作技艺在本县有关乡镇和归仁周边地区有广泛流布。明万历四年(1576年),当地一-豆制品作坊在加工绿豆粉丝时,磨出尚好的绿豆糊,因天气连续阴雨,无法制作粉丝。家主便把家中的铁鏊子烧热,涂上油,把绿豆糊一滴一滴滴到鏊子上,形成圆形的小饼,铲起冷却后,炒菜食用,非常适口,一时在同行中广为流传,民众广泛接受。经过后期加工改进,增添…
[详细]
323.
彩绘陶制作技艺
[
山西省
运城市
新绛县
]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绛县彩绘陶工艺品取材汾河滩地的澄泥,生产以手工为主,从采回原料到最后变成艺术品,周期长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艺是选料、配泥、揉泥、拉坯、整形、晾干、烧制、绘彩,还要经过二十道工序进行打磨、上彩。彩绘仿古陶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有配泥用的棒、槌、筛、罗、瓮、转盘等;整型用的各种模具,几十种雕刻刀具等。彩绘陶品种约有400余种,大…
[详细]
324.
伦教糕制作技艺
[
广东省
佛山市
顺德区
]
晶莹雪白、爽口清甜的伦教糕,有“玉洁冰清品自高,甜滑爽韧领- ”的美誉。伦教糕之名,在清代即已在顺德和广州流传。咸丰版《顺德县志》载:伦教的蒸糕驰名远近,前明士夫每不远百里,泊舟就之。伦教华丰圩桥旁,有一家制作糕点的著名店铺,因店铺旁的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店家取清泉作糕,澄清去浊,非他人所有。后改用白砂糖制作,并改以泰国或越南白米为原料,磨浆、过滤,使米浆洁白幼滑。伦教糕的制作工序,繁杂费时。因为…
[详细]
325.
点舌丸制作技艺
[
山西省
运城市
新绛县
]
“点舌丸”(梅花点舌丹),是延续生产三百余年疗效卓著的传世名药。现被国家列为“ 级秘密技术”。传承地新绛县.根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就有中药铺(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当时双人药业的前身德义堂生产的“点舌丸”早已畅销晋、陕、冀、豫各地。“点舌丸”原系清朝皇宫专为皇室专用的秘药,后由王姓太监流传于民间。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绛县建德义堂中药铺,因疗效卓著,声誉鹊起。德义堂…
[详细]
326.
祁门县嵌字豆糖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县
]
嵌字豆糖是明清以来祁门民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传统糕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美味可口,深为群众喜爱。在祁门民间,逢年过节都要蒸糕做糖。做糖的原料多样,有冻米、芝麻、花生等等,炒熟后和以糖稀压制成型,切成小块即成,有冻米糖、谷米糖、芝麻糖等,松软宜人,香甜可口,其中尤以嵌字豆糖最为独特,此糖之所以沿袭至今,得益于那小块四方四正豆糖间的芝麻造字,它的工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纯手工的熬糖、和粉、搅拌…
[详细]
327.
楼村中医世家胃灵散制作技艺
[
山西省
临汾市
洪洞
]
胃灵散是洪洞县刘家垣镇楼村史家的祖传秘方,主要治疗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虚寒老胃病。胃灵散由党参、苍术、陈皮、川朴、猪苓、白茯令、官桂、草菓、甘草等二十多种名贵中药材组成,是中医治疗脾胃失调、肝胃失调等症的独家秘方。胃灵散制作工序严格考究,最关键的是炮制一关:官桂等部分药物需要用秘制黄酒浸泡3—5天时间不等;甘草等药物需用特质蜂蜜炮制;枳实、川朴等药物需要用秘制熏醋浸泡1—2天…
[详细]
328.
并州刀剪制作技艺
[
山西省
太原市
万柏林区
]
并州剪刀亦称“并剪”、“并翦”,《今日太原》第二十章《名土特产》中记载:“并州刀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刀口犀利、钢水分明、锻造坚固而著称于世。在唐、宋时代,并州刀剪的生产,有相当规模,现今大、小铁匠巷,大、小剪子巷,就是当年生产的集中地”。并州自古制铁业发达,铁质优良,工艺精湛,技术高超。所以并州刀剪锋口犀利,钢水分明(钢和铁分明),式样大方,锻造坚固。刀,切肉不粘刃,砍骨不卷刃;剪,剪布不毛边,…
[详细]
329.
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
陕西省
榆林市
吴堡县
]
吴堡县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4年,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亮相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主要传承人有霍根成、霍来俊,霍步峰、张世兴等。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因“茎直中通”(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故有空心之称。靠着父…
[详细]
330.
棉上酥饼制作技艺
[
山西省
长治市
沁源县
]
棉上酥饼是上党名吃,流行于沁源县棉上村及其周边地区。旧时,沁源、介休一带的民众过寒食节都要做酥油饼用以祭祀晋国介子推,棉上地区的先人在芝麻粉、大饼基础上,用食油和面,烧饼炉烘烤,饼面上芝麻粉,焙成酥软、焦黄、香脆的“棉上大酥饼”。相传刘邦与项羽打仗经过棉上县,当地人将“油酥饼”呈送与刘邦部队,因这种饼子保存久、易携带,深受官兵喜爱。刘邦还专程将棉上厨师请到部队中,考制这种酥饼,作为部队行军打仗中的…
[详细]
331.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
[
山西省
太原市
晋源区
]
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俗称“扎小样”。它是伴随着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以木材为原料,以卯榫结构搭建,经过画草图、选料、烤干、下料、作基台、树立柱、成柱网、建梁架、造屋顶、装修、直至油饰彩绘等多道工序组成的传统手工技艺。古代在建造较大规模的建筑物时,都要先扎若干小样,经过品评修改,确定其中一件为建造样板,这种“扎小样”就是传统古建筑模型的起源。以目前尚存于山西晋祠博物馆的宋代建筑小样为例…
[详细]
332.
新田手工粗布制作技艺
[
山西省
临汾市
侯马
]
晋国古都侯马(古称新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最南端,汾河、浍河交汇处,是中华文明发源地,这里土壤肥沃,人杰地灵,商阜汇聚,历史上曾是晋南服装业繁荣发展的集中地。民国初年,当地的土布制作已成多元化,花色品种发展至十余种,闻名周边县市。新田手工土布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以22种基本色线可…
[详细]
333.
土布制作技艺
[
山西省
运城市
盐湖区
]
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南部,历史上曾经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而衣冠之事便交给正妃嫘祖,之后即有了嫘祖养蚕缫丝,开创了我国纺织技艺的先河。元明之际,民众已将多种手法揉于棉织工艺,使粗布制造完全成熟,清代,老土布晋升为特殊的贡品,受到皇室的青睐。直至民国初年,洋织机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晋南布商一直是以土布机手工织布为主。运城“石榴花”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
[详细]
334.
桑罗酒制作技艺
[
山西省
运城市
永济
]
桑落酒是我国传统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永济市。关于桑落酒起因,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在古蒲州城外东南5华里土龟塬后土祠下有个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酿酒,所以起名桑落酒。另一说法是,蒲州有酒坊名曰桑落,坊内有井,井旁有桑,每年桑椹成熟时,桑叶落入井中,用井水酿酒,酿成后封存,经过叶落枝枯之秋冬,到来年桑椹成熟时再开封,故有“悬食同枝枯之年,挪于桑落之辰”之说。桑落酒酿造以大麦、豌豆、绿豆、高粱等为原料,用大…
[详细]
335.
沁源手工麻纸制作技艺
[
山西省
长治市
沁源县
]
沁源县中峪乡郑氏麻纸坊始建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中峪乡渣滩村素有种植麻类植物的习惯,此类作物韧性十足、易提炼、成浆率高,为造纸提供了优质原料;而四季分明的气候也保证了造纸原料不会在暴晒和暴凉中变质,尤其是村旁的石山山洞中流出的清泉为造纸提供了优质水源。郑氏手工麻纸以麻皮、麻绳头为原料,生产要经过剁料—蒸料—上灰—洗麻—碾麻—下池淹纸—抄纸—压纸—晒贴纸几道工序,其中淹纸、抄纸、压纸、晒纸、…
[详细]
336.
山西珐花器制作技艺
[
山西省
]
珐花原名“粉花”,又名“珐华”或“法花”,盛行于明代,常见器物有较大的瓶、罐、炉以及佛前供品等。山西曾是珐花陶器的主要产地,历史上蒲州、霍州、文水、平遥、阳城、介休、榆次、太原、朔州、代县、清源、临汾等地均有烧造记录。根据史料记载,元代开始晋南地区即可生产一种低温彩釉珐花陶器,明代较为盛行,清中后期技艺失传。珐花器是指以- (火硝)为助熔剂的陶胎彩釉器,从形制上看,珐花器的主要装饰方法是“堆筋立粉…
[详细]
337.
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
[
山西省
长治市
上党区
]
八义红绿彩是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底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而成的一种瓷器装饰艺术,分布于长治县八义镇的八义、东山、南泉庄村一带。八义窑址坐落在八义、东山两村之间,村子周围有优质高岭土(白矸土)、煤炭、水等资源,为烧瓷工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潞安城西南的城墙上开有“八义门”,附近有八义瓷器销售市场,说明潞安城当时已是瓷器流通、贩运的重要通道和销售集散地。长治八义窑的红绿…
[详细]
338.
蒙古族烟荷包制作技艺
[
内蒙古
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
]
烟荷包由荷包、飘带和荷包扎口带子三部分组成。制作一般的烟荷包,需用九寸长、六寸宽的面料和衬料。烟荷包正面下部绣花,采用刺绣、贴绣、刻绣和盘绣等方法,有花草、动物、飞禽和传统图案等内容。荷包底部用锦缎镶边。做好荷包面,缝上衬里,合缝后翻过来。在口子部分折三折,做出上下两个扎口带子。飘带是烟荷包的装饰物,长度与烟荷包相等,最宽处要等于或略小于烟荷包底部宽度。飘带也从里边缝制,做好后翻过来。粗缝、缭缝和…
[详细]
339.
雪莲酥月饼制作技艺
[
山西省
晋中市
祁县
]
“雪莲酥”是祁县老字号“是盛楼”糕点铺的一款极品糕点,其形如雪莲,色如白玉,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口味淳厚,以“酥、绵、利口、甜香、醇和”的口感特征著称。《祁县县志》载“是盛楼”是祁县著名的老字号炉食(糕点)铺,以制作糕点鲜美精致著称,始建于清乾隆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其时,也正是乔家的事业被乔致庸推上巅峰的时期。当时,乔家食用的糕点、月饼均由“是盛楼”承制,其中“雪莲酥”等至酥月饼系列专供“在中堂…
[详细]
340.
平泉御膳糖饼手工制作技艺
[
河北省
承德市
平泉市
]
平泉县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距承德市90公里。平泉利发糖饼厂位是一个由6人组成的个体生产糖饼的作坊。清道光年间,道光皇帝的御厨中有一位面案师傅,创制了一种甜点,献给道光皇帝,此甜点后被定名为“御膳糖饼”。有一年,这位糖饼师傅跟随一位大臣私访路过八沟(今平泉),遇到了早年在御膳房中共事的忘年之交刘主师的传人,遂将御膳糖饼的制作技艺传给了刘主师的传人。从此,“御膳糖饼”的制作技艺在平泉流传至今。制…
[详细]
重点关注
旅游名胜之抬阁篇
旅游名胜之乱弹篇
旅游名胜之节日篇
旅游名胜之祭典篇
旅游名胜之灯会篇
旅游名胜之技艺篇
旅游名胜之芯子篇
旅游名胜之社火篇
旅游名胜之碗糕篇
旅游名胜之灌肠篇
旅游名胜之文化节篇
旅游名胜之傩戏篇
[上一页]
[第一页]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