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遂川狗牯脑茶的制作技艺
  狗牯脑茶是一种绿茶。原产地为江西省遂川县的汤湖镇。因栽种在形似狗头、海拔900余米,山高林密,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泉水潺潺、终年云雾弥漫,不但日照短,而且多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芽叶持嫩,且无任何污染的狗牯脑山而得名。其制茶技艺始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距今已两百多年。狗牯脑茶制茶技艺独特,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原叶仅限于狗牯脑山所栽种的茶树。对采摘时间和采摘技法也有严格要求。即:于每…[详细]
安福火腿的制作技艺
  安福火腿是与金华火腿并称的著名火腿品牌。据《辞海》记载,与金华火腿相比,安福火腿生产制作的历史更为久远。安福火腿源于先秦祭祀的“胙肉”。安福武功山历来为道教胜地,受故楚巫风影响,乡民常用猪蹄“胙肉”作供品敬献神灵。祭神后,习惯将“胙肉”加盐腌制,挂在灶前熏燎,以备来客之需,这样“胙肉”便成了“火肘”,俗称“烟熏腿”。至今安福老俵仍称“火腿”为“火肘”。安福四乡腌制火腿的技艺,代代传承,相沿成俗。传…[详细]
永新和子四珍的制作技艺
  永新“和子四珍”,即永新乡村民间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四种特色风味小吃食品——酱姜、酱萝卜、橙皮(永新当地俗称“陈子皮”)、蜜茄。其加工制作技艺约产生于东汉前期,至今已2000余年。四种永新民间特色美味之所以冠以“和子”之名,与唐时永新民间杰出女歌手许和子和唐明皇有关。最初,永新酱姜、酱萝卜、橙皮、蜜茄等被人称为“永新四珍”。到了唐开元年间,许和子因善歌而享盛誉,被唐皇召入宫献艺。许和子平…[详细]
永新红军斗笠的制作技艺
  斗笠是用竹子、箬叶、油纸等编扎制作而成,用来遮风挡雨的生产、生活用具。据《永新县志》记载,永新南乡斗笠生产始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成本低廉,轻便耐用,是久居山乡、勤劳勇敢而又极富创造力的永新南乡一代代斗笠制作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小小斗笠头上戴,避雨遮风防日晒,千难万险全不怕,彻底打垮反动派。”红色歌谣的传唱,使永新南乡斗笠因支援红军而声名鹊起。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详细]
永新牛田草席制作技艺
  牛田草席制作技艺流传于永新县曲白乡牛田村。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该村百源山流下的水和特殊土质滋生的丰富的野席草,是编织草席的天然原材料。牛田草席的制作始于明朝中期,历史悠久。传说清乾隆年间纪晓岚来到牛田,验证牛田草席的特色后,便特意带了一床献给乾隆皇帝,皇帝睡后龙颜大悦,特下旨牛田村每年进贡20床。牛田草席的传统制作选料严格,方法独特,工艺精细。剖席草是一项精密度高的技艺,要做到均匀恰…[详细]
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
  建宁素有“莲乡”之称。莲子在建宁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曾是“贡莲”。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建宁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旖旎。城西龙山,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贡莲”千斤,为吾国第一。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建宁、泰宁、将乐、建阳、建瓯等县市。建宁通心白莲果实圆大,洁白脆嫩,易烂面沙,品质上乘,除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还源于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精细的加工技艺。建…[详细]
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
  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是在明清时代的“清江(樟树前称)土烧”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白酒制作技术,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续米查混蒸、三进四出”操作,老窖固态发酵的独特酿造工艺。此工艺酿制出来的四特酒口感“幽雅舒适、诸香协调、柔绵醇和、悠长回甜”,香味独特,是特香型白酒的代表。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期间,1总理在…[详细]
玉山罗纹砚制作技艺
  玉山罗纹砚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西接安徽,南连福建,素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之称,交通通讯很发达。怀玉山脉横贯县境西北部,是赣、皖、浙三省的天然屏障。主峰云盖峰海拔1538米。山高谷深,云遮雾罩,林木葱茏,潭瀑溅玉。这里因古代江右四大书院之一的怀玉书院和方志敏清贫故事发生地而闻名于世。人文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在这莽莽崇山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详细]
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
  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河红茶全称河口红茶,其得名是因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进入增长期,而产品多以集散地命名,由于闽赣皖各地名茶俱在铅山河口镇包装集散,然后分销各地,故统聚武夷山脉各产茶地而精制的红茶又名曰“河红”。河红茶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红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以及皇室的喜爱。河红茶色泽乌润,高山韵香明显、十泡过后会出现薄荷清香;滋味醇厚、甘甜爽滑;汤色红亮、浓郁、清澈、有光圈;杯底香…[详细]
湖口豆豉制作技艺
  湖口豆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湖口豆豉是以优质纯黑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味美香幽、香而不腻,肉松皮酥,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之独特风味称具于市,屡获市、省、国家级多项殊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级)新闻煤体不断宣传报导,八六年六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发表了《湖口豆豉——中华一绝》的专题赞誉文章等影响力,而驰名中外。“中华一绝——…[详细]
横峰兴安酥制作技艺
  横峰兴安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安酥(历史上横峰称兴安县),又名芋头糖。最早明朝就生产于葛源,是葛源的传统食品,故又名葛源芋头糖。是一种用上等糯米掺和芋头,外裹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的食品。因为其选料精致、糯甜可口、酥松香脆而久负盛名,而且葛源的芋头糖,别处无法效仿,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方法,制出来也及不上葛源芋头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带山高水冷,生产时间长,种植的糯谷具有…[详细]
永丰玉扣纸制作技艺
  玉扣纸亦称“毛边纸”,制作历史悠久。据《永丰县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中村乡梅子坪人巫山兴、巫山发兄弟从福建学会玉扣纸制作技艺后,回乡开办造纸厂,乡民竟相效仿,该技艺始在永丰流传。清末和解放初期是玉扣纸生产最为兴盛的两个时期,其时全乡拥有纸棚100多家。玉扣纸焙干水分后,白色、光滑、均匀、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淡墨、字迹经久不变,是书写、绘画之佳品。…[详细]
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制作技艺
  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是一种大型烟花组合,综合了炮竹与烟花的多种技术精华。古埠盆栽烟花系清末民初由第一代传人黄启明发掘传承,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代传人黄启明之子黄科喜曾被请到南昌燃放,轰动省城。后来第三代传人黄深泉又进行了改进,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独树一帜的烟花。盆栽烟花制作融合了建筑造型、扎架工艺、雕刻美术、化工火烟等多门工艺技巧。…[详细]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鄱阳草本灌芯糖是一种经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外形为圆柱形,长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烟。外层为一层薄薄的麦芽糖皮,里层包着主要由:糯米、小麦、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芯料,是一种古老传统低糖生态食品。鄱阳灌芯糖自西汉创制以来,在历代传承演变过程中,漫长时期的家家户户制作,制作艺人的不断创作改进和发展,工艺逐步趋于完善,并流传到鄱阳…[详细]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详细]
安源灯彩制作技艺
  安源灯彩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安源灯彩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起源于明代,清乾隆年间以后,境内已经盛行灯彩表演活动,民间灯彩多姿多彩,有龙灯、狮灯、牛带茶灯龙、凤花灯、蚌壳灯、鲤鱼灯、走马灯等。…[详细]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严台村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随着红茶生产的发展而传承和改进。严台村是位于浮梁县东北部的一个自然村,它的东、北、西三面都与安徽省祁门县境毗邻,村周高山重叠,森林茂密,其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气候、土壤最宜于茶叶种植。据资料载,清道光年间,这里有优质茶园4000余亩,为这里红茶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这里的茶叶生产一百余年久盛不衰。它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在当时整个祁…[详细]
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
  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历史,应当与景德镇的制瓷业同时兴起。并随着瓷器生产品种的不断扩大、瓷器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瓷用毛笔的品种及生产技艺也不断的增加和完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的店家有十五六家,主要分布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毕(笔)家弄、汪家街、公馆岭及厂(御窑厂)前一带。毛笔业的业主和工人,以江西临川李家渡人为多,少部分为金溪人。在众多笔店中,以紫星…[详细]
青白瓷制作技艺
  青白瓷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宋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景德镇瓷工异军突起,创烧了一种影响全国和世界的瓷器新品种——青白瓷。《中国陶瓷史》记:“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一般又习惯称之为‘影青’。”考古发现表明,景德镇烧制青白瓷的宋代瓷窑遗址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多处。其中湖田窑遗址的…[详细]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