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龙舞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龙舞篇

泸州雨坛彩龙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详细]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详细]
汕尾滚地金龙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详细]
浦江板凳龙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详细]
长兴百叶龙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热潮。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详细]
龙岗舞龙
  龙岗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自从客家人迁徒龙岗几百年来,爱龙敬龙,舞龙便源远流长流传至今。龙岗舞龙舞的是布龙,以竹木架制骨架,用布料做龙身、龙面。龙头由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龙把)等部分组成,体积较大,造型复杂,颜色鲜艳,头角峥嵘,显出龙的威风。舞龙正式开始前,要先点睛,谓之“画龙点睛”。龙岗舞龙队由12人组成。可表演一连串的动作和造型,以狮鼓、大钹、锣作打击乐。执龙珠的人是全龙阵的灵魂,靠龙珠的…[详细]
手龙舞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篾制作的小龙灯。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一般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形式独特,深受百姓喜爱。表演时,孩童穿戴短袄、裤…[详细]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详细]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
  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又称“舞火龙”,是南澳渔民极具特色的风俗。南澳舞草龙活动其实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每年年初二都要举行舞草龙活动。舞草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草龙是用山上剑草捆扎而成。年初二上午把剑草割回来晒干,下午…[详细]
衡南七巧龙舞
  衡南七巧龙舞是流传于衡南民间城乡各地的一种代表性龙舞,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九龙村。传说江口有九龙。九龙即“久龙”,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龙的故乡。至今,这一带还盛传着温和文静的“墨龙”(一说麦龙)、雄浑矫健的“扮龙”、原始古朴的“麻拐龙”等传说。七巧龙原名狗婆蛇龙,流行于湖南桂阳、嘉禾一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传入衡南县(今)江口镇延寿村的上、下王家两个村民小组。衡南县江口镇民间艺人廖茂求、廖仁…[详细]
花垣接龙舞
  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1954年麻栗场的石成鉴、石成业等对原始的接龙仪式改编成舞蹈。花垣接龙舞曾于1956年参加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一等奖。接龙舞由此流布开来,湘西州境域苗族聚居区都有跳接龙舞的习俗。接龙舞除了展示姿态美、语汇清晰以外,还展示了苗家妇女的服饰、银饰,是一束集舞蹈、风俗、服饰美等为一体…[详细]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是用长篙将龙身吊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龙舞。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一带。城步吊龙舞是集工艺、武术、气功、表演、祭祀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龙舞艺术。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湖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城步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龙,在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聚居地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尤以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扎制工艺独特,舞龙技艺独特超群,是苗乡龙舞的代表。2…[详细]
芷江孽龙舞
  芷江孽龙舞是我国龙舞系列中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又称“独龙”舞,整条龙由1人舞,加上舞宝人,一共才2人。舞动时其奇妙的技艺以及独特的鼓乐伴奏将龙的精、气、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芷江孽龙舞在侗寨人们心中是有朝气、有生命力、飞黄腾达、瑞气呈祥的象征。它主要流传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一带及其周围的杨公庙乡。2008年,芷江孽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孽龙舞源于芷…[详细]
雪峰断颈龙舞
  雪峰断颈龙舞是雪峰山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间龙舞艺术。雪峰断颈龙舞形成于我国湘西雪峰山区的洪江市洗马乡,流传于雪峰山区的怀化市各县市区、湘西自治州、黔东南地区和重庆秀山地区等50多个县市区。雪峰断颈龙舞流传于湖南雪峰山五溪地区。雪峰山区自古为汉、侗、苗、瑶、土家族多民族聚居地,多种宗教并存传播,民族文化沉积深厚。雪峰断颈龙舞就是五溪地区独特的民间乐舞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五溪文化撞击融合的历史活标本。…[详细]
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洞井龙舞在湖南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2008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分“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玩法不一。“布龙”是受群众欢迎的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这种龙,龙头小,分9节和11节两种,…[详细]
湛江人龙舞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详细]
湘西苗族接龙舞
  湘西苗族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是我国700余万苗族人民所拥有的苗族舞蹈之一。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如今,苗人每年十月和二月或兴土木、办喜事时,都要跳接龙舞。湘西苗族人民视龙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接龙”的风俗便在湘西苗族地区世代相传,人们认为“接龙”能够祛病除灾,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年丰畜旺。因此,每年秋后的十月和春耕生产大忙前的二…[详细]
旦场人龙舞
  人龙舞流传于电白县旦场镇。人龙舞,俗称火龙舞,是电白县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据传它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人龙舞的形成,据当地民间老艺人说:当时旦场村的村民喜欢在池塘中游泳,久而久之他们觉得纯粹的游泳已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人马,进行“水战”。“水战”的规矩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如果前面的小孩被打倒,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详细]
平湖九彩龙(平湖龙舞)
  平湖九彩龙平湖龙舞俗称“调龙灯”。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记载,平湖龙舞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清初时平湖地区就有舞龙的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或当地庙会时表演,尤以春节期间为多,寄托百姓祈求吉祥如意、来年丰收的愿望。平湖舞龙种类丰富,多姿多彩,有青龙、草龙、布龙、竹篾龙、金龙、水龙、赤龙、九彩龙等。舞龙的制作非常讲究。龙身由若干节组成,一般大龙九节、小龙五节,外面裹以绘有龙纹的布…[详细]
沈塘人龙舞
  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的娱乐性舞蹈艺术,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创。初为当地群众即兴性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分布于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据传,嘉靖五年(1526年),当地富商陈仕恺为了方便周边群众,促进当地商业贸易,遂投巨资兴建沈塘新圩,并承诺按市价收购圩日(三、六、九日)里未售完的货物,以保护商贩利益。因此,沈塘圩…[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