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

东于架火迎鼔习俗
  架火迎鼓是一种民间社火活动,主要分布于清徐县东于、西高白、中高白、东高白、水屯营一带,传说是为了纪念三官大帝而设。古时,东于镇高白村一带店铺林立,人们为了来年的生意兴隆,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都要在店铺门口放一些自制的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在流传过程中,村民又发明了架火用以增强感官效果,同时为了招揽观者,年轻人自发地敲起锣鼓,反穿羊皮袄,手摇鸡毛凉扇结队而舞,遂形成架火迎鼓的习俗。架火的基本构架是以长方形木…[详细]
霍州用水习俗
  山西是华北地区的缺水省份,在长期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的压力下,地处霍州陶唐峪乡和洪洞一带的村社组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民间水利管理机制和模式——不灌而治水利习俗。不灌而治水利习俗涉及两个县(市)3个乡(镇)5个村庄,当地人俗称“四社五村”,具体包括仇池社、李庄社、义旺社、杏沟社和孔涧村(属义旺社),并留有水利制度的成文标识——水利簿(分水规、社首谱、神谱、香首谱)。据清嘉庆十五年(…[详细]
宁古塔满族捕鱼习俗
  宁古塔满族捕鱼习俗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杜春友海林地区的满族渔民采用的捕鱼方法大多是先人传下来的传统捕鱼方法,如压白杆子、漂白杆子、杈秋水、下虚笼、抬网、抄罗子等。由于宁古塔地域盛产鱼类,满族人又喜捕、善捕,他们在传统捕捞方法基础上,根据各类鱼种的不同生活习性和体型大小等,又发明创造了很多捕捞方法。…[详细]
沁县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 ,饮用- 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详细]
章丘铁匠习俗
  丘是“铁匠之乡”,历史悠久。章丘有“五多”,“铁匠多”史书早有记载。在清朝《章丘乡土志》下卷“实业”章节就有详细的记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又据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山东通志》第四十一卷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可见章丘很早就有采矿冶铁工业。历史悠久铁冶曾世界领先章丘铁匠制作的宝剑,在2000年前就已经…[详细]
本命年习俗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色心理。传统习俗认为,本命年犯太岁,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晋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话说当年刘秀被派往河北清剿王莽的残余势力,…[详细]
宁武天池净身节习俗
  “宁武净身节”又名“泼水节”,活动范围限于忻州市宁武县马营海周边乡村,它是一种由民间传说而引发的送瘟神、消灾难、祈福报、求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隋朝马营村驻有一个马监,平时欺男霸女,鱼肉乡民。某年年初一,恶霸醉死在马鞍桥上,兵士遂将马鞍做成棺材,舁棺渡河,不幸全体遇难。乡民奔走相告,清扫街道,女性互相泼水,以洗刷耻辱,驱污净身。此风俗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今日以泼水净身、祈福禳灾为宗旨的盛大节日活…[详细]
打潭习俗
  阳城县古称获泽,位于山西东南边缘,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次营镇北次营村长期流传着《黑姑姑施雨报乡亲》的民间祈雨传说,它是商汤雩祭文化的传承与扩展。相传,北次营村民女(黑姑姑)与黑龙爷相恋,入龙宫成仙,居住在东川村后深山中的茉茉潭。后黑姑姑托梦告知家人详情并将祈雨龙瓶留在东川以备不时之需。从此,每次遇到旱情,村人先提前派人和东川村取得联系,东川人则隆重地招待从娘家来的打潭祈雨人…[详细]
汉滨民间丧葬习俗
  汉滨民间丧葬可谓富者铺张贫者俭,规模大小不定,视家境而为之。寿料,一柏、二杉、三楸、四杂木,寿料结构的用料粗细分“四块瓦”、“十二头”等。给棺材上添谓“收厢”,亲友祝贺,喜其成而视其不用。寿衣讲究上七下四,穿单不穿双。老人断气后则烧“倒头纸”,即用黄表贴门神,给亡者理发、穿寿衣、量对草垫、“脸纸”覆面、扎“打狗饼”,旁放熟面条一碗,用筷子挑起,谓之“过桥面”。后人需向亲友、邻里一一叩首报丧。入殓后…[详细]
常熟“三月三拜香”习俗
  “三月三进香”,俗称“拜香”,在常熟流传已久,是常熟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习俗。常熟“三月三拜香”的渊源来自于古代的上巳节。据《史记•外戚传》、《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上巳节都以修禊为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延至唐宋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变为以求神拜佛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了。相传三月初三为真武诞辰,人们为了纪念其诞辰,都相约每年三月初三前往虞山祖师庙拜香,这在…[详细]
绵上天齐庙习俗
  “天齐庙”又称“东岳庙”或“东岳行祠”,庙内供养“天齐仁圣大帝”又称“东岳大帝”,掌管着人间生老病死和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沁源县绵上村西原建有天齐庙一座,分为上下两院,传为隋代建绵山县时所创,之后曾在宋元祜二年(1087)、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四十一年(1707)、清同治七年(1868)四次修缮,后于抗战时期被日军烧毁。千百年来,此地流传着很多敬奉天齐东岳大帝和祭祀超度亲人亡灵的习俗,…[详细]
洛南换氽子习俗
  洛南县换氽子系风俗与男婚女嫁相关,主要是表达双方意思的一种形式。具体是这样:男女双方经介绍相识,女方经毛看、细看认为对方就是自己意中人,男方也没有意见。于是,男方经过一番打扮,在红娘的陪同下,提一氽子酒,或提一瓶酒,酒的价钱不在乎,用红头绳系紧氽子脖子,来到女方家。吃过饭要走前,女方家主事人,便倒干氽子里的酒,给里面灌上净水,把准备好的香艾和葱迁入氽子里,解去原来系的红头绳,用自家的红头绳再系住氽…[详细]
洛南寒衣节习俗
  “十月里,十月一。孟姜女,送寒衣。走一里来哭一里,哭倒长城八百里。”这是流传于洛南各地的有关寒衣节的民谣。洛南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农历的十月初一,是流传了数千年的寒衣节。此日,为民间一年中节日里最后一个鬼节。传说这天是阎王爷给鬼魂放假的日子。此时正值立冬前后,天气渐冷,阎王爷好心给死人放假,也让活人给死人送寒衣。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在洛南各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详细]
锡伯族鱼清明节习俗
  锡伯族鱼清明节习俗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兰西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安兆一安宁锡伯族鱼清明节是锡伯族多个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是锡伯族原始祖神崇拜的遗存。锡伯族过两个清明节,一个是农历三月,一个在农历七月。三月份清明祭扫贡品为鱼菜,故称“鱼清明”。兰西鱼清明传统民俗活动有捕鱼、鱼宴、赛马、射箭、摔跤、抓嘎拉哈、音乐、歌舞、召开哈拉会议等,集中传承了锡伯族原始崇拜、渔猎文明、生活习惯、传…[详细]
香港清明祭祖习俗
  清明是当地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一些港人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传统。早在英治时期,中港边界纵然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0多会有限度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早年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详细]
沽源民间待客习俗
  沽源距内蒙很近,所以有一些习俗与蒙古族的习俗较为相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有酒,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宴请宾客时通常酒席上肉和酒都是主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舍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的人们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沽源人真诚、豪爽的酒文化。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草原人在设宴欢迎客人时,总是要斟满酒杯,捧出洁白的哈达,唱起悠扬的祝酒歌,送去一份美好…[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