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

羌族民歌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详细]
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吆喝、搬运猎物的号子,就是最初和县民歌的雏形。和县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号子、山歌、小调、革命民歌四大类;其内容大致分为劳动、爱情、民俗三个方面。一般用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具有鲜明的地域…[详细]
泽库民歌、拉伊
  藏族民歌呈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善于唱歌、跳舞。藏族民歌是一种藏族歌曲的总称,民歌是一种民间特殊的歌曲,藏语成为“勒”。它有很多种类别,如宇宙起源歌、放牧歌、祭歌、赞歌、对歌、婚歌、情歌、思念歌、托歌、吉祥歌等。它是从藏民族的祖辈始起开始传承,主要是口传延续下来。古时候藏族王朝中主要的场合语言交流时通常都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体现语言的优美和藏民族善用修辞的特点。从藏族第三十二位藏王松…[详细]
绩溪民歌民谣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悠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绩溪历来重文崇教,民间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异常活跃,加之京剧之源的徽剧也发端于此,良好的文化氛围造就了绩溪人具有勤劳聪慧、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天性,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精神文明,民歌、民谣等文化形式就随之…[详细]
台山民歌
  台山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代以来涌现了很多著名诗人、歌手和作品。唱法大体上是“问字取腔”或“按字取音”;演唱者灵活地按二句词为一段在原来基本曲调基础上,用不断重复、压缩变化、延长变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调唱得自然宛转。种类繁多,主要有木鱼歌、禾楼歌、卖鸡歌、新娘歌、牧牛歌、龙船歌、咸水歌、客家山歌等。题材多样,主要反映风俗习惯和劳动生活,对于研究台山的历史人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左图为台山民歌…[详细]
罗定民歌
  起源于唐代,内容分为讲古歌、世情歌、对唱、擂台歌、大话歌、猜谜歌、情歌、短篇山歌等,均用泷水方言创作和演唱,为四句七言,也有“七七七三五七”的六句体式,几乎句句押韵,为口头即兴演唱,多分布我市南江流域。…[详细]
无为民歌
  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这些劳动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详细]
冀东民歌
  冀东民歌(即唐山地域民歌),在河北民歌中,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色彩区。这个地区,北依燕山,南南临渤海,东接东北,西邻津京。母亲河滦河贯穿中部。涵盖原唐山地区的唐山市及秦皇岛市。艺术风格是在地理、历史、风俗及语言等条件下多年形成的,不能与行政区划分等号。行政区划分是人为的,艺术风格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形成的,从历史上看唐山市及秦皇岛市两市曾同属孤竹国、永平府,唐山地区管辖,且风俗、习惯、语言亦趋同一…[详细]
电白民歌
  汉族。源于清代,遍及全县乡镇。声韵近诗,通俗流畅,形式多样。有黎(海话)、哩(客家话)、白话三大类,有情歌、儿歌、叹歌,山歌、咸水歌;上万字的长篇叙事民歌和大量短小民歌。当地民间婚姻习俗,新娘出嫁前要叹嫁十天或半月以上,上花轿前梳头时,边梳髻边唱“梳头十叹”,表达离家之情和对家人的祝福。具有传播知识、文化传承、娱乐审美的功能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详细]
云梯畲族民歌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位于宁国市东南边陲,天目山北峦,是宁国市东南门户,东北与浙江安吉接壤,南与浙江临安毗邻,据宁国市区40公里,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泉水潺潺,千秋关高耸入云,唐代词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句,云梯因此得名。云梯畲族乡的畲民共有2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是安徽省继回、满后人口较多的第3个…[详细]
全椒民歌
  全椒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不断地创作、修改、流传着大量的他们的心声——全椒民歌。全椒民歌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也有一部分民歌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全椒民歌的另一特点,是在歌曲中充分体现了方言的特色和韵味。全椒民歌虽长短不一,但基本结构都比较完整,如生产性民歌能完整地叙述劳动的全…[详细]
官港民歌
  官港民歌是当地山民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作出的一种表达劳动、爱情、民俗风情的传统音乐文化。官港民歌大致可分为传统民俗山歌和新编民歌两大类。传统民俗山歌,唱的多是旧社会农村男女在贫穷落后及封建礼教的压迫中,所采取一种-及少数走婚的情景。如《十更小调》,这首歌把当时两个情人间的动态及心里活动,展露的毫无遮拦。还有《我和乖姐门对门》、《摸姐试姐心》、《辰时…[详细]
宿松民歌
  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它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集体抒情诗。宿松古称松兹候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至今已有2000余年,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带。境内有山区、丘陵、湖区和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分布。由于与周边文化的交融和地形地貌的异彩纷呈,促成了宿松民歌题材丰…[详细]
上林传统民歌
  传统民歌。“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源远流长、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上林县人民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古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爱山歌、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就有了民歌记载。上林的壮族、瑶…[详细]
广德民歌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人口51.5万。广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东汉建安初置广德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上先后归属吴、越、楚国,分别受到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多重熏陶。广德又是一个移民县份,受原籍影响更深远。广德民歌除了受到多重文化熏陶,受移民文化影响也很深,民歌风格也与安徽其它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河南、湖北移民为广德移民的主体,同时周边苏、浙地域影响也很大…[详细]
九华民歌(青阳县)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边以九华民歌为最出色,东边有秧歌、旱船歌、门歌、牧牛对歌等,北边是圩区,人们常唱拉网调、背纤调,南边因建石桥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阳门歌等。这些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悲惨状况的《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长工》、《抽丁歌》等;有男女青年冲破封建牢笼,倾诉爱情的《应学蜡烛一条心》、《花针刺伤手》;有用于喜庆…[详细]
九华民歌(九华山风景区)
  九华民歌,又称“九华山歌”,也称青阳民歌,广泛流传于九华山地区,包括青阳县的庙前、杜村、南阳,贵池县的刘街、梅街一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极具地方特色。九华民歌按内容分,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按题材分,主要有爱情类、劳动类、劝业劝学类、生活习俗类等。其中,“山(九华山)、茶(佛茶)、佛(佛教)”构成了它的主体风韵,这也是它有别于我国其…[详细]
石台民歌
  石台民歌指石台当地民间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民间歌曲。明代时,石台一带传唱民歌成风,民国前后,当地演唱艺人多达上百,民歌也多达上千首,曾出现“户户都有民歌手”的盛况。石台民歌种类繁多,包含山歌、小调、大五句、小五句、高腔、长腔、号子等,多运用固定的曲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同,歌词内容和演唱风格也有所不同。采茶、种地、背纤、打柴、婚丧嫁娶、谈情说爱都可入歌,自由活泼,有的高吭,有的低沉,有的欢快,…[详细]
平山民歌(尤家庄小唱)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详细]
环县民歌
  民歌即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环县民歌源远流长,婀娜多姿,远在周代,庆阳就产生了吟咏古豳社会和先民生活的诗篇,如《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等,他们或表现农夫劳作的苦乐,或抒发戍卒思乡的情怀,或歌颂周先祖的功德……这些歌谣都收录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环县民歌的发展…[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