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瑶族篇民俗文化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瑶族篇

隆回花瑶挑花
  在海拔1300多米的隆回县虎形山地区,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大瀑布峡谷鬼斧神工,这里居住着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人称“花瑶”。史料记载,汉代以前瑶族挑花就已兴起。瑶族挑花全凭瑶族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循土布的经纬进行徒手操作。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加之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极具收藏价值。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瑶族挑花…[详细]
瑶族耍歌堂
  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耍歌堂是瑶族一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6个镇的排瑶村寨,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耍歌…[详细]
花瑶呜哇山歌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唱,是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形成而发展的,是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花瑶呜哇山歌渊源…[详细]
桂阳瑶歌
  桂阳瑶歌是流传在瑶族的另一个分支——过山瑶当中的一种民间歌曲。桂阳县地处湖南郴州西南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千年古郡,桂阳的瑶歌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桂阳瑶族都是过山瑶,聚居在湖南省桂阳县的华山瑶族乡和杨柳瑶族乡一带。瑶族民众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大岭中,他们中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瑶族民间文化艺术——桂阳瑶歌,在生产劳作、男女婚恋等方面,都以唱瑶歌来消除疲劳,倾诉内心的情感。2008年,桂阳瑶歌被确…[详细]
花瑶讨僚皈
  “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讨僚皈”是瑶语音译,“僚”是“诅咒”的意思,“皈”指菩萨,“讨僚皈”意思是走过菩萨的诅咒。汉语称“讨僚皈”为“赶苗”,本义是驱赶苗蛮(“苗蛮”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在瑶乡一般是不说的,是忌讳语,后人把其意美化成为“扯掉多余的幼苗”。“讨僚皈”是隆回花瑶特有的传统节日,流传于湖南省隆回县境内西北部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详细]
花瑶婚俗
  隆回花瑶是一支被我国民族史料遗漏了的瑶族分支,至今,七千多花瑶同胞仍传承着先祖古朴纯真的风俗习惯,其婚俗格外神秘而别致。隆回花瑶一直沿袭一夫一妻制。整个婚娶过程可分为订婚、娶亲、送亲、回门等环节——订婚:花瑶的媒人多由成年、老年男子充当,称为“媒公”。由媒公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了解,达成基本一致的意向之后,进行第一项手续:订婚。由男方的媒公带一只五彩大公鸡和一把红油纸伞前往女方家里。在距女家200-…[详细]
白裤瑶糯过祝节
  糯过祝亦称过小年,是白裤瑶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白裤瑶群众都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恩祖先、祈求丰收、保佑平安。举办隆重的民俗风情表演,展示白裤瑶生活中的神秘文化,全寨人将与游客一道共庆盛大节日、同享浓郁乡土长席宴,共同聆听天地之音,白裤瑶群众还将举行篝火晚会,唱细话歌、赶夜街将再现千年古寨,千人共话绵绵长夜情。王尚屯白裤瑶新村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南部,白裤瑶因该分支男子常年穿着白裤而得名,目前…[详细]
连南瑶族长鼓舞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瑶族长鼓舞就流传在其境内的排瑶村寨中。瑶族长鼓舞是排瑶祖先在隋唐时期迁徙到连南时一同传入的,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兴盛。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有36套表演程式,可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人数愈多气氛愈热烈。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和耍歌堂,排瑶就聚集到村前的旷地或收割后的田野,吹牛角、敲铜锣、跳长鼓舞,欢庆节日。长鼓舞的舞蹈语言较为丰富,从各…[详细]
金秀瑶族医药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500多年前,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原始的“吃茶人”。那里有关他们“种茶、制茶和卖茶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说明瑶族人民对于喝茶有悠久的历史,而种茶、制茶,与种药、制药是密切相关的。茶的药用及保健价值,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某一方面反…[详细]
盘瑶婚礼
  贺州市八步区盘瑶,不论男就或女嫁,其过门仪式一样,为记述方便,现以女嫁为例。新娘过门,有数十乃至一两百人的庞大亲家客队伍送行,亲家客们既有与新娘沾亲带故的亲人、亲戚,也有新娘的朋碜队伍中间,伴娘必须由比新娘年纪小而且长得漂亮的末婚姑娘充当。众多的人送亲,有讲有笑,热热闹闹,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完全不觉困倦。为迎接新娘和亲家客的到 来,男家预先在屋外选好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作举行迎亲仪式的场地,并派人在场…[详细]
溆浦花瑶挑花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12000余人,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的溆浦和隆回接壤处,海拔13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作时,花瑶妇女以靛青色土布为载体,用挑花针通过数针法,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入其中,制作而成。花瑶妇女们从小学习挑花,用以制作终身的服饰。花瑶挑花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详细]
桂平板瑶婚嫁习俗
  桂平市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俗民风各异,丰富多彩,其趣横生。这里介绍紫荆镇木山村板瑶同胞之婚嫁习俗以飨读者。父母“送嫁”紫荆镇木山村板瑶同胞的婚嫁之日,女家是不办酒席请客的。那天,新娘的父母带着一家大小和亲朋好友送自己的女儿到男家参加婚礼和吃喜酒。女家“送嫁”人数的多少,是人们衡量新娘美丑及其父母声誉大小的重要标志。为了显示这一点,新娘的父母在女儿订婚以后,便四出游说拉客,并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帖。…[详细]
荔波青瑶“凿壁谈婚”
  少数民族风俗很多,耐人寻味令人捧腹的也不少,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经济文化全国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周边民族之间交往面的扩大和交往频率的提高,被同化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并且势不可挡。然而,处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荔波县青裤瑶的“凿壁谈婚”却依然保留至今,并有利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其实,青裤瑶的“凿壁谈婚”也是慢慢演变过来的。在这之前,青裤瑶时兴的是“打奔抢婚”。很久以前,荔波青裤瑶每个…[详细]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该舞蹈一般由12~16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敲小皮鼓,4-8人跳舞(2名壮汉,4-6名少女),当锣声一响,铜鼓皮鼓便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有十余套以上不同打法,边敲边舞,忽儿像雄鹰腾空,忽儿像鲤鱼跃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跳舞少女拿着竹帽…[详细]
金平“红头瑶”服饰
  瑶族据称是九黎三苗的后裔,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云南的瑶族大约有21万,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此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河口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及普洱市的景东、江城、墨江等县都有分布。云南瑶族支系繁多,有蓝靛瑶、红头瑶、山瑶、板瑶和沙瑶等。红河州南端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风光旖旎。马鞍底乡是一个民族聚居乡,原始森林苍苍莽莽,树林叠翠…[详细]
瑶族八音
  连山瑶族同胞在办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时,常吹奏八音助庆,有时在春节元宵,相约同好也吹奏一场,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气氛。瑶族八音主要流传于三水瑶区,一般由八个人组成:敲打鼓、锣、铙各一人,吹唢呐二人,敲大小钹各一人,还有一人作为机动轮换或挑器具。…[详细]
连南排瑶开耕节
  连南县南岗千年瑶寨开耕节,是当地瑶族人的祭祀仪式,除了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还告诫大家开耕了。开耕节保留了农耕文化的所有要素,是排瑶最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是排瑶口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详细]
瑶家坐歌堂
  坐歌堂是瑶族古老的文化精华,是瑶族对歌形式之一。新田县境内瑶族村寨,因地处新田、常宁、桂阳、祁阳、宁远五县交界之地,形成一个约有40000人讲“勉语”(过山瑶话)的文化圈。因此,这里的瑶家坐歌堂形成了瑶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瑶家坐歌堂由“进乡—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离别—相送”等八个部份组成,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传承谱系比较复杂,一般是家族性传承。也有爱…[详细]
瑶族伞舞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为纪念始祖,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族人民根据这一情景…[详细]
洞口瑶族祭祀舞棕包脑
  洞口瑶族祭祀舞棕包脑“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瑶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洞口县长塘瑶族自治乡、罗溪瑶族自治乡、月溪乡等瑶家山寨。据《宝庆府志》记载,“宋熙宁五年(公元1074年)开梅山,瑶人以‘棕包脑’装扮梅山鬼神袭官军。”“棕包脑”舞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长塘山上住着位美丽的瑶族女人,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她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他拜倒立梅山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除…[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