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滨州 > 沾化区
鸳鸯嫁老雕

鸳鸯嫁老雕

“鸳鸯嫁老雕”是由民间音乐及民间舞蹈组合而成的民间艺术。曲目的具体初创时期大约在清咸丰年间(1861—1862)年。《沾化县志》载:张春熙字如,城北沙洼庄人。咸丰辛酉拔贡。文名噪一时。出任三河知县,遇疑狱引经按律,多所平反。又两任顺义县,所在皆有政声,授奉政大夫。又据《沾化县志》及《沾化文化艺术志》载:清朝光绪年间,城北沙洼四村村民李连德组织当地艺人编排表演,流传至今。

从艺术形式上看,民间音乐“鸳鸯嫁老雕”又形同一出独幕秧歌剧。曲调以民歌小调为基础,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音乐高亢、跳荡、古朴、明快,尤以五度、八度、十二度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缉毒灵活变化,从而把主人公那种极度悲伤和压抑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节奏上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规整性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富有跳跃之感,旋律中的各种跳进给旋律带来了开朗、明快的情绪。如曲谱的开头部分的第一乐句是一个七度大跳,第二乐句又是第一句的八度移位,充分展示了鸳鸯的悲惨命运及痛苦压抑之亢奋,情绪奋起,曲调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物性格和情绪,把鸳鸯一把鼻涕满脸泪的悲哀形象完好的展现出来。第三乐句后至合唱部分,旋律流畅上口,叙事性较强。乐曲中跳进、激进手法交替运用,韵律悦耳动听,耐人寻味。乐曲结束部分运用了合唱伴唱,使整个乐曲更趋于完整性。这一演唱风格的曲调,有别于其他民歌。而“一唱众合”且带有花腔的演唱风格,系由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及地方戏曲的演唱形式和弋阳腔曲式而来,加之演唱者手持哈铃鼓“摇鼓以节、领合呼应”对于渲染气氛、烘托剧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鸳鸯嫁老雕”故事情节完整,歌词滑稽幽默,多以乡音土语见长,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舞蹈表演主要是吸收了“风秧歌”的表演动作、舞步,欢快泼辣、朴实大方,融入了活泼多样的舞蹈动作。基本舞步是传统秧歌跳跃十字步,六个主要演员,即鸳鸯、老雕、黄雀、鹦哥、鹌鹑、喜鹊三男三女,男者手持哈铃鼓,女者手拿彩绢、梆子为道具,击棒以节,另有舞者四男四女,也可根据条件增减,灵活多变。在乐队伴奏中两队分别出场,先走十字大串花,后缠梁柱、小串花,两队交叉演唱面对面逗唱尤其是男女同台演出,滑稽可笑,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鸳鸯嫁老雕”这一优秀曲目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002年8月,沾化县举办冬枣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编导来乡间采风,对“鸳鸯嫁老雕”产生浓厚兴趣。2003年1月中央电视台7台《文化与生活》栏目摄制组与导演张爱玲专程来古城,对该曲目予以录制,并且进行播出。2004年以来,“鸳鸯嫁老雕”表演对代表镇政府年年参加汇报演出,多次获得全县文艺汇演一等奖,2007年10月被滨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推荐沾化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雕也感兴趣:
沾化区导航

下一篇:东路梆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