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市 > 汉阴县
汉阴皮影戏演技

汉阴皮影戏演技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阴皮影戏演技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阴置县始于先秦,古称西城、安阳、汉宁诸名,唐至德二年始名汉阴,经考古发现,人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阴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汉阴皮影戏演技即是如此。

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与周边湖北、四川大不同,与本省的关中皮影流派也大相径庭,汉阴皮影与汉剧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阴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洞戏楼”壁题上还留有当时演出皮影班社和汉剧班社的墨迹。汉阴皮影载入《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著名汉调二簧皮影、大戏艺人姜子瀛(1850年—1934年)一生从事二簧艺术,皮影表演技艺高超。

皮影自西汉开始,唐代黎园坊中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明清时期已达鼎盛阶段,汉阴皮影戏的代表人物李兴儒自小跟班学艺,18岁前和多位老艺人合作拦门演出,练就手上绝技而独立挑班。

汉阴皮影戏演技的演出对场地要求不高,由于皮影大小所限,观众太多看不清楚,太少不闹热,能够容纳下200人的场地最为适合,不论剧场、院落、堂屋即可。主要从三个层面欣赏;一听故事,欣赏故事情节。二看拦门技巧,欣赏演员唱腔。三看皮影雕刻技艺。

汉阴皮影戏演技表演技法过人独特,绝技鹤立鸡群,是我国民间文化皮影戏中一枝锭放的奇葩,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汉阴皮影戏演技的主要特点有:

1.汉调二簧唱腔。汉阴皮影戏唱腔采用当地的汉调二簧唱腔,同时融合浓郁的巴山语音、湖广音韵、西南民间音乐元素,逐渐形成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南北包容的格调、质朴无华的演出风格深受陕南、湖北、四川北部广大群众喜爱。

2.数量较大的本戏、折子戏“保本”演唱角色。汉调二簧皮影戏的演出剧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皮影戏艺人最多达320余本。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八岔戏、二棚子戏等剧目,作为“送客戏”。由于有众多熟悉的剧目可供观众挑选,也是皮影戏长久生存的原因之一。

3.全面的演唱技能。汉阴皮影戏演技在演唱中,不光行当分划仔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简称“一末十杂”),而且表演程式、文武场配合严密,一板一眼精心设计,从不马虎。汉调二簧的完美表演体系给汉阴皮影戏提出了严谨、规范的表演要求。

4.规范的表演形式,古老的汉调二簧,经历代艺人们创造、提炼、升华,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表演程式。要求艺人具有过硬的手上功夫。

5.独一无二的绝技手法。汉阴皮影戏演技绝活之一是,在表演利用女性在幕布上转身时将俊脸瞬间变为鬼魂脸,再转身变为俊脸的数次互相变化时,动作手法极快;在武将打斗中,有马上斩人头落地等技艺。另一绝技是在演出剧目中有烟花烧狮子、放火药铳,接龙灯狮子、彩莲船情节时燃放鞭炮却不烧亮子,造险助势,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汉阴皮影戏演技的移民文化和南北文化共融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1.剧目唱腔。汉阴皮影戏演技是汉阴皮影的杰出代表,是用汉调二簧作为唱腔的皮影戏,延用汉调二簧的唱腔、剧目、表演程式,用皮影作介质,达到教化的目的。

2.汉阴皮影戏演技与其他剧种共融。汉水流域遗产丰富,戏剧以汉调二簧为主,并存的有八岔、道情、弦子戏、二棚子、地蹦子等,各剧种特征鲜明,但同时在并存中相互借鉴、渗透、共融,汉阴皮影戏演技承袭了汉调二簧的正规、严谨,吸收了八岔、鬼戏的恢谐表演,从二棚子、地蹦子戏中吸取热闹、喜庆、幽默、风趣、惊险刺激的表演。

3.皮影雕刻。由于皮影集戏剧表演、把玩欣赏、收藏为一身,雕刻不计成本,力争精益求精。影子式样高度提练概扩,工艺化、图案化、理想化。

汉阴皮影演技吸收了汉阴皮影戏精华历经数百年创造、升华、完型、改革的漫长艺术道路,形成了其规范的程式、鲜明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表现风格,其唱腔、表演、工艺、民间美术,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推荐汉阴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皮影戏也感兴趣:
汉阴县导航

下一篇:扶风碗碗腔皮影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