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烟台 > 牟平区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牟平)

整理者葛笑蕾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里说的编筐、编篓就是柳编。柳编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发明的,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柳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流传在牟平各乡镇及周边地区的柳编,也是伴随着牟平人的生产生活而诞生、发展的。

牟平柳编工艺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过去在田野山坡、河涧溪边俯拾皆是,来源十分广泛,取材非常方便。每年的冬闲时节,人们便选择细滑而韧性强的枝条,泡制加工成洁白如玉的细柔条料,通过新颖的设计,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品。

柳编制品工艺比较细致讲究,所需制作工具和材料有锤、刀、筒锥、方锥、果木剪、镰刀、柳条帽、麻绳等几十种,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其中,平编主要用于编织平面席箔类物品,绞编主要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的编织,勒编主要用于编织簸箕、箩筐、柳条包等,砌编主要用于编织墩子、饭篓、字纸篓等,缠边主要用于编织腊杆家具、柳编制品及屏风等的包边和衔接部。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席、筐、篓、簸箕、笆斗、笸箩、笊篱、食盘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柳编不再是人们家居、劳动的“主角”用品,但它依然保持着传统本色,且不断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品种多变,其中一些新产品还远销国外,受到人们喜爱,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招远)

整理者王金志

招远柳编技艺源远流长。据《招远县志》(十七世纪中期,清顺治、道光本)记载:“柳,苏颂曰:其类非一,蒲柳即水杨也,枝劲韧可为箭苛;杞柳生水旁,叶粗而白,木里微赤可为车毂。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文中“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所述做法就是柳编技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招远柳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柳编村和大批柳编艺人。柳编村主要有大转山堡、小转山堡、埠后、单家、原家等。埠后、单家等村编制的笊篱、篓子,大转山堡、小转山堡、原家等村编制的笸箩、簸箕全省闻名。《招远县志》(1990年本)记载:“县内编织业比较发达,主要产品有条货、笆斗、席子、蒲草乾鞑子、草帽辫,其中条编业最盛。”1952年,招远柳编业空前繁荣,全县条编作坊674个,从业1831人。1958年,编匠们固定到生产队劳动,条编业受到束缚。上世纪80年代,条编业得到恢复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此行业陷入低谷。

柳编制品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必需品,用途极为广泛。生活用品包括:笊篱、篓子、儿童玩具、装饰品等;生产劳动用品:笸箩、簸箕、揹筐、花筐、囤子、斗、升、果筐等。专门制作柳编的场所,民间叫做地窨子,建在地势较高的地下3米处,每个面积约25平方米,中间顶部开有一个天窗,窨口一侧设有一个架子门,作业人员进出窨子要爬梯子,门很窄,梯子很陡,上下必须小心翼翼。地窨子有个特点,就是冬暖夏凉,适合四季劳作,且能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可保持条子的水分和柔韧性,适合编制。当年那些柳编艺人在地窨子里爬进爬出,长年辛勤地劳作,年岁大时都累弯了腰。用于柳编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棕锤、麻绳、梁子、枝剪、旋刀、镰刀、三棱搜子、锥子、拐子、小刀等。

招远柳编的制作过程可分五步,一是泡条子:将条子放于水中沤泡,柳条一般1-3小时,桑条、荆条等需七天以上。二是晾条子:将泡好的条子从水中取出,置于地窨中,至湿度和柔韧度适宜时,方可编制。三是分条子:将条子按大、中、小分为几等,各自放置备用。四是编制:用“梁子”作为辅具,严格掌握尺寸,这是柳编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求精心制作,一丝不苟。五是修饰:用刀子将编好的成品打掉杂毛,使它光滑、美观。

招远柳编技艺是门老手艺,凝结着招远人勤劳、质朴的品格,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也编出了新产品,如鲜花店花篮和家居装饰的挂件等等,找到了新市场。保护、继承和发展好招远柳编技艺,对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荐牟平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技艺也感兴趣:
牟平区导航

下一篇:灰豆腐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