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1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
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伞》,欢腾雀跃的《围灯》,幽默恢谐的《丰收乐》,小巧玲珑的《三把伞》,优美动听的山歌等民间歌舞从信阳演到北京,向中央1作汇报演出,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1委员长的接见、合影。
1977年在商城县举办了全区民歌演唱会。1978年省文化局在信阳市召开全省民歌工作经验现场会。省电台、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程来信阳采录并向全国播放。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信阳广大民歌创作者谱写了大量新民歌,参加省、中央举办的大型比赛并屡屡获奖,不少作品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省电视台、对台办对外播放。在其期间信仰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推出了“歌乡行”电视专题片、“情满大别山”。相信信阳市的民间歌曲在新的形势下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风格上更加新颖。
信阳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
五声音阶在信阳地区民歌中占着主导地位。完全的七声音阶尚未发现。在少数几首民歌中如“穿心调”、“卖柴调”等,虽有清角变宫音,这些五声外音时值短,多数出现在弱拍上,或作经过音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祈祷装饰和陪衬作用,其旋律的基本骨架不失五声音阶的本质和特色。
从调式上看,最多的是五声徵词式,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仅见“月亮出来照楼梢”一曲,但这首民歌又为外省所广泛流传,此外,调式交替情况交多,转调就比较见少了。
关于旋律特点的问题,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信阳地区地处中州南部边缘。又与鄂、皖交界。这就形成了信阳地区语言上既有湖北韵味,又有中州语成分这一独特语言特点。从而使信阳地区民歌音乐语言上句了刚柔并溶的风格。从旋律线条上看,流行在南部山区一带的民歌,以同音重复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者较多,音域较宽,情绪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可以感受到那种粗犷、刚健的特点。同时塑造了山区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如“十二月点点”、“石硪貉号子”、“下盘棋调”等。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区民歌旋律以级进与旋律线的较大起伏并用者较多。它的特点是节奏平稳、语气平滑、速度迟缓、优美感人、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时加以别有风趣的衬词,进行夸张渲染。使这些生活小调显得更加朴实、诙谐、情趣横生。如“六仙歌”、“花轿到门前”、“锦绣山河美如画”等。还有一些以分解1式进行的,表现出欢乐情绪民歌。如“抢八句子”、“慢赶牛”、“张先生讨学钱”等。
从节奏拍上看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般生活小调多为2/4拍;风格典雅的叙事性民歌多为4/4节拍;在一些劳动歌曲或儿歌中也出现有散板或5/8的混合拍子。
我区民歌的曲体一般比较短小,多为一段式。从上下句,三句式乃至四句式,五句式……。还有根据内容情绪需要,采用乐句扩充,曲尾扩充等手法,而形成结构较长的异端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