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
土家族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打家业等,流行于湘西、鄂西一带,是土家族传统打击乐,也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2008年6月,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鹤峰围鼓主要分布在鹤峰县走马、白果、铁炉一带,五里、容美也有零散围鼓艺人。
鹤峰围鼓始于明、清土司时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以及南剧、柳子戏等戏剧锣鼓的相互渗透中进一步演变升华,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种类。
早期的鹤峰围鼓主要是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配合灯班“玩狮子”“打花鼓灯”,为各户人家“送喜”“送福”“贺新春”;婚迎嫁娶中的“迎亲”“送匾”“送对联”;丧事中“送挽联”“送祭幛”“送灵柩上山”;生孩子“送祝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鹤峰围鼓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开业剪彩、送兵报喜等诸多喜庆活动之中。
演奏鹤峰围鼓时,由鸳鸯钹(即头钹、二钹)此起彼落,交替拍打出来的“钵钵儿音”“荷叶儿音”“疏花”“挤花”等,组成系列乐句,构成基本乐章。有“鼓一、锣二、钹三声,勾锣为龙点眼睛”之说。
鹤峰围鼓的曲牌多达百余种,均为单一体,演奏时用表明衔接的曲牌将若干单一体曲牌组成串联体乐曲交替演奏,分为“鼓眼锣鼓”和“摩眼锣鼓”。
鹤峰围鼓曲牌丰富多彩,有显现自然风光的《美柳景》《天边月》等20余个曲牌;展示动物情态的《画眉走桥》《八哥洗澡》《蛤蟆吐泡》等数十个曲牌;寓意吉祥的《双狮捧球》《双龙出洞》等20余个曲牌;寓意美好愿望的《红绣鞋》《千年岁》《歌乐府》等10余个曲牌;表明曲牌体式的《挑捶》《新鼓头》等10余个曲牌;表现逗乐作趣的《鬼扯腿》《拖尾巴蛆》等10 余个曲牌。节奏有1/4、2/4、3/4、4/4、5/4等节拍,其乐句有规范的系列成型乐句,即串联句、重复句、呼应句、连环句、切二锤、连三锤等。演奏以长短不一的乐节和乐句重复演奏,以及疏密张弛的节奏对比和一阴一阳、一阳一阴的音响变换而实现。其曲牌的音乐语言称为“锣鼓经”,是根据五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谐音引发而来的。其谐音为七、卜、才、以、尔、光、将、当、昌、达、八、车、郎、浪、淌、堂、令、盔、台等。
鹤峰围鼓演奏形式分坐凳式、行走式和站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