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对面锣鼓
洛川塬是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塬,因为地处陕北与关中之间这块特殊区域,使它成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艺术家们将这片神奇而诱人的黄土地称之为是生长民间艺术的佳壤沃土。洛川自春秋战国时期为上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洛川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燕王职剑”的出土,填补了秦地发现燕国器物的空白,正是在这片深厚的黄土塬上,不但保留着一大批古老的民俗遗风,而且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对面锣鼓”也叫“百面锣鼓”,就起源于洛川南塬村。洛川“对面锣鼓”历史悠久,据有关专家考证,其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洛川县土基镇曾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燕王职剑”,而这里有古代战场又有鄜畤,传说汉武帝曾在此祭天,宋时范仲淹曾在此屯军养马,对面锣鼓正是在历代军士戎边操练、祭祀活动中产生的,伴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据老艺人们讲,汉武帝率大军北征时,在鄜畤筑拜仙台,以祈告升天,如此庄严的仪式少不得锣鼓助威。以后随着鄜城兴国寺里万风塔的建成,祭祀活动就更加活跃,每年正月十五人头攒动,家家都争烧头炉香。上百人提着锣在鼓声的衬托下围着万凤塔乞求平安、祈求鸿福,因此流传了下来。并有“鄜城金锣打到社”的传话。对面锣鼓在湫村发展至今已相传六代,都是靠家族及村人相互学习流传下来,到现在逢年过节或一些重大庆典活动也经出
对面锣鼓是一种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由几十付锣、几十面鼓、几十付镲、几十付马锣,几十根花杆组成,号称“百面锣鼓”。所有表演者均是古代武士装扮,头扎英雄巾,身穿黑色战服,背扎三面靠旗,腰束战裙。队形由两路鼓队,一路镲队,一路打锣,队伍前面彩旗开道,有一老人手持丈余长杆挥舞,指挥节奏名曰“绕杆子”,鼓手们时而转、时而左右交错,有时相互击打,让人眼花瞭乱,镲锣上下起伏,如同跑拜佛主,表现黄土地上劳动人民的谦诚。对面锣鼓表演时人数不嫌,声震浑天,气势雄伟壮观,节奏稳健深沉,艺人们总结其表演动作为“七字腿,八字腰,九字胳膊举的高”它不同蹩鼓那样跳跃,它稳健深沉。且表演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