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 > 任丘
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辛安庄民间音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是深奥文雅的古典音乐,一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的两者,却不可思议地连在了一起。不信?等你听过任丘梁召乡辛安庄的音乐会之后,就不会再怀疑了。

奇妙的辛安庄音乐会

辛安庄音乐会是由管子、笙、曲笛、云锣、大镲、小镲、大鼓、小鼓、铛子等9种吹打乐器合成的一种中国民间古典音乐表演形式,演出时分文、武场。具有古朴典雅、情韵悠扬、绵绵不绝的艺术特点。它是任丘市目前保留曲牌最完整、演出阵容最庞大、活动效果最明显的音乐会之一。

音乐会活动时,少至十六七人,多至四十人左右,场面非常壮观:在场地正中间摆着云锣,笙、曲笛排在两边,管子在云锣后面,鼓、铙、钹等乐器排在最后面,音乐会还没开始,气派的场面就造出了音乐会的声势。演出开始,先是管子起声,接着笙曲、笛等子器就跟了上来,热潮处,大鼓小鼓所有乐器齐鸣,让人十分震撼。

音乐会一直采用古代的记谱方式——“工尺谱”,记者在老艺人手中,见了几本曲谱,它用“六、五、一、四、车、工、凡”代表“哆、睐、咪、发、嗦、啦、嘻”,老艺人看着上面的工、车等标记,就能奏出音乐,真是奇妙无比。

辛安庄音乐会现在保存的曲目是由民国四年遗留下来的35首乐章或名曲,比较出名的有《关公辞曹》、《挑袍》、《泣颜回》等。每个曲牌都包含着一个优美的历史传说或典故。如《0茶》是人们在祭祀扁鹊时用的曲子,表达了人们对这位神医的崇拜和尊敬,而《月儿高》则描述了人们晚上赏月时的美妙情景。

曾经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

辛安庄音乐会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是迄今为止任丘发现的最早的民间音乐会。音乐会保留下来的“云锣”已有几百年历史,现在不但能演奏出精美的音乐,还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历史上对辛安庄音乐会有文字记载,是在清朝乾隆二十一年。任丘市文化馆长金洁,给记者讲述了辛安庄音乐会受“皇封”的故事: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便装参加莫阝州庙会时,发现一个音乐会会班(辛安庄音乐会前身)演奏的《关公辞曹》,比自己在宫廷中听到的要另有妙处。他一问才明白:原来艺人在里面揉进了《挑袍》一章。乾隆十分喜爱,命老艺人抄录曲谱送到宫廷,并加封此曲为每年莫阝州大庙“开光第一曲”。此后,辛安庄音乐会开始立标制旗,所有物件都采用宫廷黄色,会旗则为清龙锯齿黄旗,并以此永为标志,大有御封之威。

之后,辛安庄音乐会会旗曾更换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清道光十二年,第二次是清光绪三年,第三次是民国二十六年。直到现在,音乐会还完好地保存着绣有“民国二十六制”字样的两面会旗。

辛安庄人的精神食粮

除了在“文革”时,辛安庄音乐会没进行过活动外,其余时间基本没停过,它作为辛安庄人的精神食粮,极大地活跃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每逢农历正月农闲时节,辛安庄村的农民都要组织音乐会,村里人对音乐会已经到了痴迷程度,就连下地时也带着乐器。有一次,有个人跟在牛后面去耕地,一边走一边吹管子,等一曲吹完,他才发现早已走过自己家的地头了。

经过了几百年的艺术积淀,辛安庄的村民似乎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领悟能力。十几岁的孩子只要学上一段时间,就能跟着乐队进行演出了。今年已经90多岁的老人李铁庄是音乐协会的世袭传人,祖祖辈辈在音乐会里演奏的历史,就像古老的云锣一样久远。

现在,辛安庄音乐会有会员36人,其中年龄最大已有90多岁,年龄最小的为14岁。但是,音乐会20岁以上40岁以下这个黄金年龄段空缺,遗留下来的古典音乐作品大都掌握在那些老艺人手中,而承上启下的40岁至60岁的艺人的首要任务是维持家庭生活,不能全心投入到演出活动中。因此,音乐会面临的前景不容乐观。

去年6月,辛安庄音乐会申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艺人。而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推动音乐会的发展,在燕赵文化的长卷中,继续挥舞这抹灵动的异彩。

推荐任丘更多民俗文化
任丘导航

下一篇:任丘大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