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椎牛祭
湘西苗区在明清之际有“苗疆”之称。当地山河雄奇壮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使之成为苗族传统文化赖以滋生繁衍的一片沃土,但因交通的闭塞而阻隔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侵蚀或同化,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椎牛祭便是其中最为古老、最为奇异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形态之一。2006年,苗族椎牛祭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湘西苗族椎牛,是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其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苗族的祖先,此外还有众多的鬼神,如雷神、日月山川神及花妖木魅、物怪精变等。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避祸,主要是解除重病;二是求福,主要是求子。这一价值取向贯穿于椎牛的始终,围绕它产生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祭仪、巫辞、巫舞、绝技和群众参与的歌舞活动,这些便构成了椎牛祭祀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祭仪。全部祭仪均由苗巫师主持。其中除“许愿”和“买牛”两堂法事需预先举行外,其余法事均在椎牛祭祀活动正式开始后举行,时间长达四天三晚,地点安排在祭主的家中和门外的空坪隙地。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最新调查,苗族椎牛的程序主要有许愿、买牛、开门、敬家先、享客、摆古、除怪、赎名赎利、喂牛水、椎牛、送牛、散客等。
(二)巫辞。苗巫师在椎牛的过程中,时而敲击竹柝,喃喃作诵,时而摇响铜铃,大声吆喝,每到激昂处,还伴之以手舞足蹈的动作。他究竟是在吟诵什么,吆喝些什么,多年来,因古苗语的深奥费解,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译本问世,从现存的几个译本来看,它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苗族史诗,另一类是对鬼神的祈祷之词。
(三)巫舞和巫乐。巫舞有绺巾舞、司刀舞、铜铃舞、盾牌舞和祈祷舞。巫师们身着红袍,头戴马尾凤冠,脚踏方头木屐,在器乐伴奏声中根据不同科目的需要跳以上舞蹈。巫乐的声乐旋律低沉,以吟唱为主,节奏时快时慢,起伏自如。伴奏乐器有牛角、唢呐、竹柝、铜铃、大小锣鼓、长号、钹等,音响洪亮,节奏鲜明,感染力强。
(四)绝技。出于娱神娱人的需要,巫师们在椎牛开始前还要举行绝技表演。据巫师说这一技艺既不同于气功,也不是玩魔术,而是他们从师傅那儿学来的“硬功夫”。他们经常表演的项目有“咬铧口”、“上刀梯”、“摸油锅”、“吃瓷碗”等。
(五)群众歌舞。苗歌演唱几乎贯穿了椎牛的全过程。苗歌分为高腔、平腔两大调式,而平腔又分为20多种腔调。内容涉及苗族社会生产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风情习俗等各个方面,充分显示了苗族以歌传情、以歌叙事、以歌取乐的文化特点。
苗族椎牛中穿插的舞蹈节目主要有鼓舞、接龙舞等。鼓舞分为猴儿鼓舞,生产、生活鼓舞等类;按参与人数的多寡又可分为单人鼓、双人鼓、多人团圆鼓舞等。鼓舞主要是在“跳月”时进行表演。
苗族祭祀中古老的椎牛祭、载歌载舞的接龙仪式,都成为了人类远古祭祀珍贵的“活化石”;它所演述的内容,是苗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