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十音八乐
莆仙十音八乐指的是莆田涵江和仙游一带的民间传统音乐。十音指涵江“文十番”,为莆田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可追溯到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据文献中记载“文十番”乐器在公元1103年即已流传至福建。
涵江“文十番”演奏所用的乐器有:堘(轧筝)、碗胡(走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苏笛(箫)、八角琴、三弦、月盒胡、丹皮鼓、檀板、云锣等。主奏乐器“堘”(轧筝)乃唐代遗存的最初的一种拉弦乐器,被誉为“民间乐器活化石”。其他乐器也各具特色,为今所罕见,特别是“文十番”所用的拍板,与莆田其他音乐所采用的在两块竹板一端穿孔系上绳子制成的拍板不同,采用的是类似唐代宫廷音乐中由三块以上层板相叠制成的“檀板”。
涵江“文十番”不仅乐器独具特色,曲牌曲调亦具特色,节奏徐缓,旋律委婉,词少腔多,风格古朴优雅,保留着唐宋长歌的韵味。其演奏形式分走奏与坐奏两种。走奏时,堘用“堘仔”(即七弦或者九弦的小堘),吹奏乐器用的是苏笛即“横箫”一对;坐奏时,使用的堘是十一弦即比较大的“文堘”,吹奏乐器用的是苏箫即“直箫”一对。“文十番”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表演形式,就是“文十番”乐队到妈祖庙去请“妈祖花”时,“架旦”(演唱者)必须用牙咬特制的“香架”,点香演唱,这样方可请“妈祖花”。
八乐,亦称“八音”,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即是金为钟,石为罄,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埙为土,鼓为革,柷敔为木。八乐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骨哨、陶哨、陶埙等乐器。商代有编磬、编饶、鼓和埙等,可合奏动听的音乐,奠定了十二律的基础。古店八乐完整地保留了千年以来莆仙戏的演奏技巧和技艺,它的曲目也是莆仙戏里面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
传统八乐的演奏一般由8至10人组成,所用的乐器,有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笛子、韵锣等。演奏的主要曲牌有《驻云飞》《大且喜》《风和子》《风入松》等。民间每逢迎神赛会、婚丧喜庆,都请古店八乐班去演奏,大大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