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淳安县
淳安三脚戏

淳安三脚戏

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由歌舞向戏曲演变,于清代末年逐渐形成浙西的地方小戏——三脚戏(通常是生、旦、丑三个脚色演一出小戏,故名),又叫睦剧,睦剧是全国少数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浙西山区。其表演特点自然、活泼、粗犷、朴实,以表演生活、生产动作为表现手法,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化菖蒲乡宋村徐龙福(淳安人)最早开办“三脚戏班”。经徐龙福传艺,遂安、淳安一带有了一批三脚戏艺人。此后,三脚戏在淳安扎根、发展。前期多为半农半艺的业余班社,仍保留竹马班的形式,但增加了三脚戏剧目的演出。这种又跳竹马又演戏的班社,称“三脚戏竹马班”,一般有生、旦、丑等四五个演员和两三个敲锣鼓的人。后来,出现了三脚戏艺人组织的半职业性班社,不跳竹马而专门演戏。这种日趋职业化的戏曲班社,称“三脚戏常班”,农闲季节到外地农村草台、祠堂庙台演出。常班一般有七八个演员(增加了正生、正旦、老生、老旦等)和三四个敲锣鼓的。

民国初期,淳安已有三脚戏竹马班十多个,三脚戏常班一二个。20-30年代,三脚戏竹马班发展到50多个(最多时达90多个),三脚戏常班发展到10个左右。这是三脚戏的鼎盛时期。当时,三脚班最活跃的地区是新安江南岸的淳安东乡、南乡和西乡一带。

民国元年(1912年),徐龙福的徒弟留章荣、徐樟寿先后到遂安大源村传艺,办起了“大源三脚戏班”,开始与狮子班(先舞狮子,后表演杂技和武术)结合。到第二代班主余庙苟时,改为与竹马班结合,白天跳竹马,晚上演三脚戏。

三脚戏竹马班一般都叫某某村竹马班或新年班(即在新年期间演出的班社)。三脚戏常班则少有固定班名,五班名的常班都以班主的姓名称班名。比较著名的有淳安方仕进班,其班底大多是当时淳安较有名的三脚戏演员,如小生朱百祥、小旦江德高、小丑方樟顺、正生邵陆家、正旦江苟苟等。

到40年代,由于三脚戏常班没有整本大戏以及大戏班的一套规矩,不能演会戏,不能进城市,难以维持演出。三脚戏日趋衰落,三脚班逐渐减少,艺人大多弃艺归田。当时,有的常班改学徽戏,间演徽戏剧目,或用徽调唱三脚戏剧目,艺人称其为“半班”。抗日战争胜利后,常班多转为半班。民国36年(1947年),淳安地区最后一个三脚戏常班解散,半班也只能在山区演出。

推荐淳安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淳安县导航

下一篇:永嘉昆剧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