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 > 长宁区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

法华地区兴起于北宋开宝年间,李漎泾在其境内。公元970年在泾北建法华禅寺,香火鼎盛,商贾云集。明代在该区域发展为镇,因寺得名。法华镇距上海县城(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不远,交通方便,所以商贾云集,市廛兴旺。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

法华牡丹源于洛阳牡丹。这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南宋初年,洛阳花工到南方避难,来到法华地区,并将洛阳牡丹花种带到此处培育。但由于江南地区地下水系过分发达,造成性喜干燥的洛阳牡丹根系无法适应江南水土,培植中大量的牡丹根系由于水源过足而腐烂。洛阳花工因地制宜,在多次嫁接实践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成功培育的方式,首创用适应江南水土的扬州芍药根系与洛阳牡丹进行嫁接,成功培育出一种以盆栽为主的牡丹精品,因其生长在法华寺所在地区而取名法华牡丹。

明代时期法华寺地区商贸繁盛,因寺建镇,以寺名为镇名。到清代时期法华镇成为乡绅富贾聚集之地,私家园林林立,大量种植法华牡丹。著名牡丹种植园漎溪园有郭姓花工,创用“牡丹接种法”,“取单瓣芍药根,于八九月贴嫩芽,与洛阳不同,宜植沙土,移它处则不荣,即邑中(指松江府上海县地区)艺圃亦必取法华土植之,始得花而茂丽终不及。故法华有‘小洛阳’之号”。法华牡丹经过长时期的嫁接改良已经成为法华之土生土长之事物,完全适应江南法华镇水土,成为法华镇重要标示。法华牡丹与洛阳牡丹相提而论,成为法华镇的标志。王韬《瀛壖杂志》载曰:“法华牡丹甲四郡”。

后历经数次战火的波及,法华寺与法华镇众多种植牡丹的园林被摧毁。1958年,填李漎泾为法华镇路,法华牡丹在该地丧失生存空间,但为了保留这一历史悠久的牡丹名种,将法华牡丹迁往中山公园,并由此重建中山公园牡丹园。法华牡丹嫁接技术也由此传到中山公园,并通过老一辈园艺师向新一代园艺人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过程,这种栽培技术保留至今。中山公园牡丹园是现今法华牡丹唯一的栽种地,法华牡丹数量稀少,栽培技艺因其繁琐复杂,不适于现代养殖培育方式,传承困难。

推荐长宁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牡丹也感兴趣:
长宁区导航

下一篇: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