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挂门笺
郯城挂门笺,又称过门笺、门吊子,因春节张贴于门楣之上而得名,是人们运用“绘、剪、凿、套、镶、贴”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剪纸艺术,它通过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表现了人民对传统春节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它与年画、春联一起成为鲁南苏北地区传统春节的文化标志。
郯城挂门笺起源于明末年间的马头镇小马头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户马姓人家擅长剪纸,他利用写春联、剪窗花剩下的红纸,用剪刀剪成带有吉祥图案的长方形纸笺,贴在门楣上,他的做法受到邻居的喜爱。第二年春节,邻居都争相让他给剪挂门笺,郯城挂门笺随之产生。清朝末期,挂门笺的制作技艺传到盛村,该村艺人郑茂祥、郑贞祥在制作工具上进行了改革,将剪刀这一单一的工具发展为剪刀、凿子、刀片多种工具,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万高册村一张姓大户人家与郑家联姻,挂门笺的制作技艺传到了万高册村,该村艺人张道明、张乐付再次对挂门笺进行了改革,将单色门笺发展为多色门笺,采用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彩纸作为制作材料,制作成了颜色鲜艳、内容喜庆的挂门笺。1980年,艺人张道芝、张乃苍等在挂门笺的制作工艺上又一次进行了改革,运用绘、剪、凿、套、镶、贴等多种工艺逐色镶嵌,制作成了现在风格迥异的套色门笺。
郯城挂门笺在色彩、构图、图案和表现主题上都体现了鲁南农村春节民俗文化气质和特色。它色彩艳丽,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图案多样,构图美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收藏价值。它的图案和花纹借助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蝴蝶牡丹”图案,“蝴”与“福”谐音、“蝶”与“耋”谐音,蝴蝶象征着吉祥、美好,牡丹寓意着富贵,具有历史、文化和民俗研究价值。郯城挂门笺构图厚重凝练,寓意吉祥喜庆、祝福祈愿,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它是由手工匠人在极其简易的生产条件下制作的传统艺术品,体现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智。
2016年,郯城挂门笺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