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大平调
大平调本名平调,是山东的梆子声腔系统的地方大戏剧种。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又因其击节的梆子特别大(约60余公分),历史上又曾称“大梆戏”,现在通称大平调。该剧种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500余年的生成发展史。大平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它是由木偶戏或皮影戏演化而成,理由是大平调表演的身段亮相、上下场式都与木偶戏相近。其二,说它由秦腔演变来的。数百年来逐步发展,大平调蔚然成势,主要依靠该剧种三种流派的标新立异,即:河东平、东路平、西路平,成武县大平调即属于河东平,曾涌现出在戏曲界颇具影响的牛印合、牛印海、邵丙玉、牛光轩、马明銮等著名艺人。大平调经常上演的剧目有180余出。大平调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词为上下句式,唱腔为七声音阶徵调式。大平调的唱腔,都是在一对相对称的上下句基础上变化而成。唱腔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还有若干由此板式变化而成的辅助板式。大平调的音乐唱腔吸收了其它剧种的精华,曲调行腔委婉动听、高亢明亮、风格各异;伴舞独具特色,对研究古老的民间戏曲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持久的借鉴作用。
成武县大平调剧团常年坚持演出,曾多次在省市戏曲调演中获奖。但因社会的变革,文化娱乐业多元化的冲击,大平调的活动阵地在急剧缩小,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中青年演员断层,有的为生活而四处奔波,有的改行,人才流失严重,该剧种发展形势比较严峻,急需保护和传承。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