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杂技
宁津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津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和民国,在《汉书》、《史记》、《述异记》及《宁津县志》中均有文字佐证。
宁津杂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闻名全国的宁津黄家镇杂技古会、清代和民国宁津杂技艺人蜚声中外的精彩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宁津杂技演员在国内外演出比赛中屡获大奖的史实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门类齐全,具有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及业内人士赞誉。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宁津杂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了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团,先后为全国各级艺术团体培养和输送了2000余名杂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员、学员成为各地业务骨干,20余名演员分获国内、国际杂技大奖。宁津杂技团近几年先后赴韩国、沙特、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演出,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宁津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2005年,宁津杂技被山东省定为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