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 > 青县
沧州武术(燕青拳)

沧州武术(燕青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州武术(燕青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燕青拳,中国拳术之一,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较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燕青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燕青拳又称秘宗拳、颜青拳、弥祖拳、迷踪拳、迷踪艺。燕青之称,传为《水浒传》中燕青所传;又云燕青为官府所辑之人,故隐姓埋名,称其术为秘祖;又称燕青被人捉拿途中,在雪地行走,巧施步法,得以逃脱,又名迷踪。以上诸说,假托小说人物,不足凭信。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烧火僧紧那罗王"所创。相传,他原不在少林寺出家,他游遍天下访遍名师.后来少林当了一名烧火僧,他头不剃,脸不洗,穿破僧衣,目的为掩盖起真面目.元朝时红巾军攻打少林寺,众僧不能抵抗,紧那罗王手持一条铁棍打退百万红巾之兵,后借燕青为名创燕青门,其有一师姐(为道姑),练秘宗拳,故称"一路秘宗,二路燕青,燕青秘宗不分家''

燕青拳,它具有内家拳内避,练精化气,弧形走转之势,又兼有外家拳的开张,劈打,舒展之态,更以其动作变化丰富而体态灵动,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爱。

燕青拳是子午门三十六杀手功之一。此拳钢柔相济,内外兼修,招式大开大合,有排山倒海之势,内藏杀机,专击人身之要害,往往一招半势能制敌于死地,为防止此功传入歹人之手,帮此拳法一直密不外传,只传入本门中品德高尚正派之弟子。

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山东泰安人孙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习树年,燕青拳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途中,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和静海县小南河村分别传下燕青拳。此后燕青拳分两个渠道传入青县,在青县又分两支广泛流传。

一支流传的具体情况是,孙通受风寒病在大屯村,幸蒙村里人照料。为报恩孙通将燕青拳在大屯村进行传授。当时传授的出名弟子有铜锤吕明、大刀韩七、快腿文林等人。这些人当时不仅在官府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武林界有相当的名望。后有吕明传艺于北大港苏家园的周达,周达和其子传青县大许庄的赵廷杰、赵廷桢和欧辛庄的杨福臣等人。

另一支流传的情况是,孙通去东北途经静海县小南河村时,见霍氏宅屋环境秀丽、风景优美,料定若经授艺日后定出杰人。于是在霍家也传下燕青拳,据说霍元甲的曾祖父就是孙通的高足。

霍元甲师兄弟青县的刘宝祥和张金堂都曾做保膘行当,人送两人外号“铁巴掌”和“镖神”。二人的燕青拳曾师从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刘宝祥和张金堂自幼练习长拳和燕青拳,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一次二人去天津路过静海小南河村,慕名拜访了霍恩第大师。切磋武功,两人均败于霍大师,敬佩之余便拜霍恩第为师学练燕青拳。当时两人常与霍元甲在一起练功,以师兄弟相称,因两人年长元甲,称元甲为师弟。经五六年苦练,刘、张武功达到上乘。刘宝祥铁臂功、铁砂掌功夫绝伦,一掌拍下,十余块青砖破碎,人称“铁胳膊”“铁巴掌”。张金堂精于技击,两人在青县一边做保镖,一边授徒。后来张金堂去东北做镖师,有“镖神”的称号,威震东北武林。青县以赵廷桢、刘宝祥为代表人物的两支燕青拳代代相传,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战争形势的影响,青县习练燕青拳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县习练燕青拳的村庄有60多个,人数达5000余人。其中,被朝廷封位,在军队和上海精武会任教及保镖护院的达数十人,佼佼者有赵廷杰、赵廷桢、刘宝祥、张金堂、张忠堂、杨福臣、张殿奎、李桂平等人。

现在,青县习练燕青拳者多为第七、八代弟子(从孙通算起),全县习练燕青拳的村庄有40多个,达400多人。赵氏支的传人较多,代表人物主要有梁金成、梁金桥、王风岐、杨玉州、胡光明等人,刘氏支的代表人物有李玉川、刘俊歧等人。

推荐青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拳也感兴趣:
青县导航

下一篇:沧州武术(劈挂拳)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