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秧歌
安乐秧歌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乐秧歌是流行于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一带的歌舞表演形式,最初叫太平车,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辐射方圆百里。1931年该村在东北鞍山做工的安云亭回乡后将本地秧歌加入东北大秧歌动作和内容,广泛吸纳各种生活元素和寓言故事,使得传统秧歌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观赏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提炼,使传统秧歌融东北秧歌粗犷豪放的表演和中原风趣诙谐幽默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1937年村民安梦山成立了安乐会,安乐秧歌也因此而得名。
安乐秧歌音乐节奏欢快,表演队伍在节奏中舞动并变换队形。其步伐特点颠、颤、抖、扭,角色有老㧟、丑、老头、老婆儿、公子、媳妇、傻小子、乞丐等。人物服装多是参照戏剧服装,老㧟手持两根棒槌,公子手持折扇,媳妇、老婆手持手娟等。男女角色的动律特点各有不同,坤角膝不颤舞步平稳,生角膝微颤,舞步活跃,特别是老㧟的舞步,脚掌着地颠颤并举,胯部左、右拧动,肩部上下耸动融为一体其韵味浓郁。安乐秧歌还广泛加入了各种生活元素和寓言故事,使安乐秧歌丰富多彩更具观赏性。安乐秧歌有打击乐伴奏,用大锣、小锣、鼓、铙钹,起掌握节奏,烘托气氛作用。
安乐秧歌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表演模式,与其它秧歌相比,无一雷同,特别是它的颠、颤、抖、扭动作棱角分明,别具一格,观后让人有一种陶醉的快感。安乐秧歌是人们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抒发欢乐情怀的表达形式,自成一体独成一派,这些民间舞蹈保存着真实的历史原貌,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记录着历史变迁的珍贵载体。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